《岳阳楼记》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今天上课时,王宇飞同学问我: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我不急着解释,只是追问:现代汉语中“衔”是什么意思呢?
他说:叼着。
我回:对,含着、叼着。那这里我换成“吞”合适吗?把这句话改为“吞远山,吞长江”。你们觉得可行不可行?
生:不行,上下句字重复了。
我:对,而且这湖把山给吞了的景象咱们在现实中也没见过。那这个“衔”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王宇飞,你可以根据你的想象,上黑板上来画一画这湖和这山的位置图吗?
王同学走上台来,勉强画了一下。
台下的同学笑了:老师,他这画的太抽象了。压根看不懂哪儿是山,哪儿是湖。
我仔细看了一下, 也看不明白,想请王同学解释一下,他也说不清楚。
我只好给他解围说:这的确是个抽象派的画家,那我再找个同学来试试。
于是,我请小朱同学来画。他首先拿起笔画出一条大波浪现,勾勒出了山峰的轮廓,然后在山脚处画了几条波浪线,解释说,这是洞庭湖。
看着他的画,我又发问了:既然是远山,作者能不能看到山脚呢?
生:不能啊。
我问:对啊,山那么远,而且我们面前还有个大湖,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山头了。
于是我在黑板了画了一点点山头和一片汪洋大湖,并解释说:洞庭湖水势浩大,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景吧。
反思:
至于《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几乎每一届都有学生问,这的确是个难点,学生纠结于字面意思时,没有顾全局,看句看段看篇,只看字去了。
而文言文翻译和英译汉一样,需要联系语境、文化背景去思考句子或者词语的意思。只看“衔”这个字,学生就只想到这是个拟人的修辞,是用嘴巴含着,但若看句看段,就会发现,这一段是写“楼之大观”,这一句是写湖之浩荡,所以应是“湖衔接着远山”。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呈现景象,也是为了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直观、更具体,借此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生课堂上的“过错”是一种难得的生成性的宝贵教育资源,要践行“容错——融错——荣错”的化错教育,变“事故”为“故事”。第一个王同学没画清楚,是因为他没想清楚,第二上台的朱同学没把山画好,是因为他没联系生活经验,也没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但是多亏他们美丽的错误,才有了我后面的因势利导。
遗憾的是,此处,我应顺势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观察远山和洞庭湖的位置关系,直观地了解洞庭湖水势浩大的样子。毕竟我在黑板上也画得很抽象,远不及课本插图来得精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