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做尽,必有灾殃”,好像是鬼谷子说的,不知何意,然后查吧。。。
1
2.方法和适度&努力和道德只是基础而已,水平还在地面之下,难以发挥作用
“努力和道德是个人基础条件和修养”(道),这只是基础,只是用来安身立命的;
至于成功,还需要“一套做事的方法,和手段”(术)。
道理要学、经典著作要看,但也要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实施体系,此处的“好事做尽,必有灾殃”便是(给我们的)警示之一、方法之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可以放入《成圣之路(1491)》中所提到的方法手段体系里),是与你学的、所自认为的“道德”“善意”不那么严丝合缝的地方之一。为我们推翻自己所理解偏颇的各类道德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范例。
是时候讨论一下“道德”“仁义”“聪明”“老实”“礼貌”“尊重”“惹人喜欢”“人见人爱”等等这些溢美之词的本意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所认为的意义之间的不同了,包括儒释道,都需要究其本意,成为书呆子、执呆子(执各种理论不撒手、不变通)而没有智慧,绝不是其本意;倘若你学了某个道理以后,而没有增长智慧(办事能力、认识能力、辨别能力),那就是没入门(这是帮你检验你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
所以,用“善”“仁”是不够的,用“道(规律)”“真”是比较可以的,更进一步接近那个本源的描述,对普通人也更友好一些、更有助于普通人的理解和把握。
3.关于“入门”
以前,我以为的“入门”是理解了儒释道的经典文章;
现在,真正的“入门”应该是“真正的理解、会运用,不被任何概念所缚,又能让任何概念贯通到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中,符合事理,也即事物发展规律、自然规律、自然之道”。
其实,读懂这些经典文章太容易了,看着文章看看翻译,就好了,但这离“临门一脚”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就好比你有一个飞机的图纸,却不会造;有一个飞机,却不会开;有一个宝盒,却打不开;纯纯的只是留在你手里而已。
4.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类溢美之词都没有固定标准
我们对道德的认识和推崇是有局限性的,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单纯的强调一面,必然导致其向极致发展,而发展到极致可能就要物极必反了(当然了,这是后话)。
此即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标榜美、标榜善的声音过大,人们都去按照美、善的样子做,但最后却只是做得了形式,没有领悟其中“真”的部分,那就全异化成了伪善、假善、道貌岸人了。
美、善哪会有什么固定标准呢?你觉得她漂亮,他觉得另一个人漂亮,到底谁漂亮,说的清楚吗?!你觉得帮助人是善,他觉得让人自食其力是善,到底谁善呢?!
凡事没有固定的标准,唯有心中良知做判官;
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遵循自然之道是根本。
5.万法的使用有各种因素要考虑
万法(事;方法)总有因缘(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其环境、有其“度”的要求,阴阳是相互转换的,过犹不及啊。
是时候全面审视各类光鲜亮丽的处于道德高地的各类词的本意了,如若不然,道德的便不再道德,仁义的也难称仁义。(比如,这个时候说“道德绑架”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2023月9月3日初稿
2023年11月29日补充
2023年11月30日修改
注:建议联系《成圣之路(1491)你很努力,道德观也很正,但为什么做不成事?》看,此文即为其实证之一。
注:此文极其重要,建议慢读、多读几遍。
注:真正的学习,尤其是哲学方面,就是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不断加深理解,最终要实现运用能力的提升。有时推倒重来不是否定,是重生,是涅槃。不要在乎外在的一片狼藉,不要后悔以前的愚蠢,这都是涅槃重生的必要积累;新的阶段,只是构建一个基础,就比原先阶段的万丈高楼更有价值、能力也更强、作用也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