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有一位北京的编辑同仁,并未谋面,但是郝老师隔着文字已经很早知道他的大名。龙冬。本名熊耀冬,做了三十年的文学编辑,写小说。郝老师最欣赏他的是关于文学和文学写作的只言片语。像鲁迅的小杂感,片段式随想,三五句话,针针见血。
有些话听起来好像是歪理,很刺耳,很邪乎,但仔细琢磨,竟是知言。没有正确的废话,全是经验之谈,虽然逆耳,但切中肯綮。像一位街谈巷议的老者,发的都是牢骚,但是包含着多年的心酸和愤激,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真理的颗粒。
郝老师在这里摘取他的十则闲话,对每则话语稍加阐释,编辑成《作文十诫》,供写作者参考。有些观点你认同,可参考;不认同的,也可聊备一说。但无论怎么说,他的这些话都是热肠快语,性情辣辞。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编辑作家龙冬先生,推崇汪曾祺
一诫:不要向作品里硬塞所谓“思想”。
尽管文学常识告诉我们,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应该向表达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某种哲理,但是龙冬先生告诉你,尽量不要刻意地添加。
“当作者在他作品里刻意添加思想的时候,他已经捉襟见肘了,已经失败了。特别在小说作品的结尾加入一堆思想,或者一反作品自然的行走状态和结构,硬性狗尾续貂,或剧本,或诗歌,或哲学,或绘图,或乐谱,或菜谱,或药方,或书信,等等,这就完蛋了。”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往作品里塞菜谱,似乎是目前流行的趋势
二诫:不要把作者的情绪渗透入作品中。
我们经常说写作的时候要保持热情,保持对作品的爱,一定要有感染力,要情绪饱满,如此才能感人。龙冬先生却说,那样看起来很傻,不要那样,一定要保持冷静。
“不要让写作者的状态影响到作品的状态。写作者高兴、自得、优越,于是作品的语言就耐不住寂寞地跳动起来。这样很傻。作家兴奋,也许作品却非常郁闷。一切让作品自己表演,自然地去表演。”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奈保尔的小说以客观冷静著称
三诫:写作务必经过训练。
大学中文系不负责培养作家,只培养学者和理论家。龙冬先生却反对这样的说辞。他主张写作必须经过培训,作家不能自然养成。
“文学的写作必须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务必改变从爱好到业余到票友到职业的路数。中国文学土壤肥美,可耕种者,几乎是一群盲流。糟蹋了沃土。原本能收获万千种粮食,结果收成的基本都是高粱、玉米和土豆。”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大学开设创意写作课程,中国刚刚开始
四诫:小说力戒长。
他给的具体标准是:短篇字数控制在万字以内,最好六千字。中篇五万字以内,最好三万字。长篇二十万字以内,最好十二万字。他痛陈当下小说写得过长。
“从大量读稿中感受到,普遍问题是,一无技巧,二无节制。文学作品肥胖病泛滥。职业作家几乎百分之百只能写15万字的长篇小说,只要超过这个字数,一定瞎掰。更高要求是,普遍缺乏理性精神和真情的光芒。”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不知对于张炜先生450万字的作品,龙冬先生作何感想
五诫:反对怪里怪气的现代派写作。
龙冬先生推崇哈金,郝老师也喜欢哈金小说的节制和训练有素。哈金小说干净,没时下流行的恶习,像一个健康的人,朴实、坚定,有力量,没有病态。写小说就应该追求这种严正,力避流习。
“哈金的短篇小说如此好。如此好。清晰,朴素,完整,准确,可信,细腻,诚恳。我也能像他一样写作。我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着。编辑大人说:你的手法太陈旧了,过时了。得不到欣赏。我也是编辑,我期待这样的作品。可是,我见到的多数作品,我甚至觉得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就连题目都怪里怪气。”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写作控制性好
六诫:不要在作品里说话。
须知,你的思想并不高明,你的意识并不卓异,你的最大本领就是呈现、再现,对生活进行活生生的描画。力戒空发议论。
“训练自己不说话。记录,描写,形容比喻。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想象,须知,多数并非天才。不要说话。少说话。这是文学的生命之源。不要旁白。不要议论。不要说明。物极必反,一个字的言说都不要!只要你看见的,听到的,闻出的,你皮肤触到的,你心为之跳动的。”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力戒空谈,实事求是,领袖的至理名言
七诫:可以不发表,不出版。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但是龙冬先生的愤激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下写作的问题严重性的关切。
“还应该有另一种文学,不囿于体制的文学。什么是不囿于体制?即:不为体制御用,不依赖体制金钱和权力支持,不以体制奖赏论高下,不尿体制作家组织,拒绝任何国家行为的文学活动(不包括资金来源明晰的独立基金会),甚至不发表,不出版,更不为市场左右。我尊重这样的文学。这是未来文学存在之基础。”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文学制度研究的专著
八诫:不要评职称。
他认为作家职称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是猫玩老鼠的游戏,不要掉进这个坑里。我不知道他是否评编辑系列的职称,但是作为专业作家不评职称很难生存,因为专业作家是靠职称开工资,拿生活费的。此一说也不妨姑妄听之。
“作家,你不要追求那些肮脏的东西。比如“作家职称”。谁国发明了一级作家、二级、三级、四级作家?艺术工作,干什么都要定级。这是猫玩耗子的惯用手段。当你陷入这样的级别感受中,你已经被活埋了。读者,我告诉你们,多数享有级别的作家,其作品简直如同你今早的稀屎。”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三级作家证书
九诫:你不必恭维别人,做好自己就行。
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恰恰说明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一点郝老师略略迟疑、打一点折扣,然后表示认同。
“不必过于聪明,不必展示自己的优良记忆。除了白痴,谁也不傻。一个作家,总是比常人迟钝,无论语言还是举止。真正的作家,了不起的作家,在生活中多数往往并不讨人喜欢。”
作文十诫:不硬塞思想、不渗透感情,不硬写,不发表,不……
李敖率性,好骂人,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十诫:不必刻意写作,随心所欲就好。
写作教授往往鼓励作者按时写作,定时写作,天天写作,这也是郝老师主张。但是龙冬却告诉你:如果你不愿意写,那就算了,什么时候想写了,再动笔。虽然在这一点上郝老师不太苟同,但是,仔细想想他说的,其实也有道理,人嘛,又不是机器,凭什么那么刻板。我们不妨姑妄听之,算作一诫。
“写作可随心所欲,有时也随生理状况,不必计较勉强。累了,身体哪里不舒服了,酒局聚会召唤了,鸿鹄将至了,有朋自远方来了,就停下笔,或者简洁些。状态清闲,可以写得细腻些。其实,都无所谓的,在读者眼里,特别在傻瓜评论家眼里,都将成为风格。”
本课程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学者作家郝庆军倾力打造的创意写作黄金课程!
作者简介:
郝庆军,1968年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学者,现居北京。曾任《传记文学》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炎黄春秋》总编辑兼法定代表人,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从事研究与创作,兼任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导师,教授创意写作学。出版学术专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民国初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等。200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发表长篇小说《艺术家》《朱尔迅》和中短篇小说若干篇,出版小说集《我从海德堡来》等。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立身文化
微博账号:立身文化
今日头条:郝庆军创意写作
投稿请发送致邮箱:haoqj2003@sina.com
这里有您想要的小说写作干货 关注“郝庆军创意写作”获得更多写作讯息,可直接与老师互动交流!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立身文化”(ID:LISHENWENHUA20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