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国平说过,相比于社交,独处绝对是一种能力。
独处的人,就像是一匹孤独的狼,慢慢地摆脱了群体,选择独自走向远方,在绚烂的夕阳下眺望着地平线,转身而去,潇洒而又自由。
还记得年轻的时候,我们特别讨厌“独处”的生活,觉得一个人过日子,没有朋友以及同事的陪伴,就是人间的悲剧,毫无意义。
后来,我们被生活教训了一顿,也被现实毒打了一番,才慢慢地感觉到,选择一个人过日子,不再跟没必要的过客往来,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群来群往的人生,从表面上看,固然很有面子,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合群”的形象。可是,过分合群,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真的有意义吗?毫无价值可言。
一个人最大的智慧,不是丢失自己的灵魂,也不是丢失自己的人生主动权,而是把握好每一个“独处”的瞬间,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面,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老了,选择“独处”过日子,需要逼自己做好这几件事。
02
独处过日子,需要逼自己摆脱无效社交。
有句话说得好,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低级的社交,就像吃隔夜的饭菜一样,虽然能够填饱肚子,但还是难以下咽,毫无营养可言。而高质量的独处,虽然有点冷清,但我们所品尝到的,都是令人垂涎的盛宴。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一群人虚情假意地交往好呢,还是一个人真实地活着好呢?
说得难听一点,一群人虚情假意地社交,不过是表面上的逢场作戏罢了。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信这些人会立马消失不见。
有道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你过得好的时候,别人来奉承你,那是“拜高踩低”的人性。而你过得不好的时候,别人就来欺负你,那就是“落井下石”的劣根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选择过点“独处”的小日子,而低质量的社交,就可以无视了。
03
独处过日子,需要逼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
自律,到底是什么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自律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你选择每天都跑五公里,锻炼身体,而且长期地保持这种习惯。这,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律。
你选择每天阅读一小时,看一些名人名著,永远都空出时间来学习。这,就是一种丰富自我精神世界的自律。
你选择每天都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说写作,比如说科研,比如说绘画,从来不觉得烦闷。这,就是一种提升自我能力的自律。
独处,恰恰给了我们提升自我的时间,也给了我们修养“个人品性”的机会。一群人生活的时候,无法自律。唯有独处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会自律过日子。
在独属于自己的生物钟当中,骄傲地活下去,就像娇艳的玫瑰,骄傲地盛开。
04
独处过日子,需要逼自己学会“修心”。
王阳明说过,心狭乃祸之根,心旷为福之源。
内心过分狭隘,那是祸患的根源。而让内心变得宽广起来,那才是福气的源头。学会修心,学会养好自己的品性,会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自己有钱了,才能让内心安稳。只要自己有权有势了,才能让内心满足。只要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才能让内心快乐
可是,我们的欲望,真的能够被“填满”吗?
以独处的姿态来修心,破除内心的焦虑以及怨恨,让内心多些平淡,而少些戾气,这是现代人缓解焦躁情绪的关键方法。
王阳明觉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这“心中贼”,有三点,焦虑、欲望以及犹豫。当你把这“三贼”攻破后,那你将无往而不利。
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修养平静如水的内心,让自己的未来,细水长流。
05
独处过日子,需要逼自己养成“癖好”
有道是“人无癖,不可交。”
一个人没有癖好,往往就显得有些不真实了。这个时候,我们宁可与之保持距离,也不要与之深交。
癖好,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癖好是一个人性情爱好的体现。他的真实心意,以及理想追求,就显现于他的“癖好”当中。
如果你喜欢冥想,那你可以让心平静下来,放空自己的心思,让思想进入到天马行空的状态当中,冲破现实的束缚。
如果你喜欢写字,那你可以笔墨千钧,在宣纸上书写自己的心意,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你可以“立志读尽人间书”,跟古圣先贤对话,扩展自己的知识水平,让灵魂得以升华。
以独处的姿态去培养自己的癖好,就像在人生的旅程中策马奔腾,自由无拘。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