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92847/9b842218596abbce.jpg)
父亲今年74岁,跟很多老年人一样,每天看看电视,睡睡觉,生活平淡而无波澜。
父亲出生于1945年,那是️个饥饿贫穷的年代。
少年时代
爷爷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奶奶是个小脚女人,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们干不了重活,当父母给孩子撑不起一片天的时候,孩子会受到一些欺负与委屈。
父亲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的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寄养在奶奶的妹妹家,因为距离比较远,通讯也不发达,父亲的姐姐很少回家,联系也很少。
在家里父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大,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自然灾害那三年,父亲兄妹三人天天挨饿受冻,有时候都会饿的走不了路。
有一次父亲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实在饿的不行了,偷偷吃了生产队的几个脆瓜,自己填饱了肚子,可是想到家里还有一个小妹才五六岁,也在挨饿,就忍不住偷了几个瓜藏在小篮子里,准备拿给妹妹吃……可是还没到家就被生产队长抓住了,纸终究包不住火,接下来批斗,被绑起来狠狠的用鞭子抽……爷爷肺不好,那个时候已经不能下床,得知了消息,也是无能为力,奶奶这个小脚女人,心疼儿子,去了父亲挨打的地方,指着揍父亲的那些人鼻子骂……有何用?何用?换来的只是那些人的不屑与鄙夷,奶奶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她保护不了!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知道自己有错在先,低下了头,任凭那一鞭又一鞭的落在身上……据父亲讲,“仇恨就在那个时候在心滋长过,他在心里发誓,今天这样对待他的那些人,他终究有一天会还回去……
有时候父亲内心深处会自卑,做事情有时候会走极端,我想与他那次偷瓜被打经历有关
正因为家境不好,父亲很珍惜上学的日子,有些家境好的同学笑话他,欺负他,他回击的方式——就是用最好的成绩去灭杀他们的气焰。
上学的时光对于父亲来说太过于奢侈,由于家里没有什么劳动力,弟弟妹妹还小,父亲决定辍学,帮爷爷奶奶撑起这个家。
当学校的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去奶奶家,做奶奶的工作,说像父亲这样的学生辍学太可惜了,家里实在困难,学校可以考虑减免学费,老师对父亲说,咬咬牙,困难一定会挺过去的……,时至今日,父亲偶尔提起那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会热泪盈眶,对当年的那位老师心怀感激,也许在父亲凄苦的少年时代,那个老师是唯一给予他温暖与信心的人。
后来学校里给父亲减免了学费,还经常用学校的物资尽量帮助父亲一家人,可是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在闹饥荒,很多人都在挨饿,学校能力毕竟有限,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父亲最终又选择了退学……写到这里,我眼前不禁浮现出《平凡的世界》中少安的影子。
退了学的父亲,努力的跟爷爷奶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干活挣工分,闲暇的时候还是喜欢看书,用父亲的话说,那个时候对书的渴望用“如饥似渴”形容,毫不过分。
父亲安身立命,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想努力的干活,把日子过好,爷爷在父亲17岁那年去世了。
中青年时代
从小的生活境遇,使得父亲的性格比较要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比如在生产队,他竞选上队长后,他会静下来心,仔细琢磨,让自己队的粮食产值成为所有的队中产值最高的一个队。
改革开放后,抓住机遇,开始卖服装,走街串巷,赶大集去卖,想尽办法的挣钱……我们家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变好。
父亲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带手表的人;第一个买自行车和买电视的人。
我从出生到有记忆时起,我们家的条件在村子里是首屈一指的,能有这样的结果,是父亲努力奋斗来的,从小我在小朋友和同学面前我特有优越感,没有因为钱犯过愁。 父亲曾经说过,“他不会让他的儿女走他的路,不会让他的儿女受他所受过的委屈,所以他要努力,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努力的为儿女撑起一片天……”
曾经和父亲一起做过生意的一些伙伴,在改革的浪潮席卷大地的时候,都去广州深圳发展了,父亲也想去,也想一展身手,可那个时候,母亲已经生了我们三个孩子,母亲一个人真的照顾不过来,父亲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在村里种地,与母亲一起养家照顾孩子。
他说,“留下来把孩子好好养大,也是一种成功。”
即便是选择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无怨无悔,他想办法让自己的粮食增产,他想办法增加副业,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
我也慢慢长大,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县里为了发展蔬菜大棚,发展经济,只要建大棚,种蔬菜,政府可以提供3000元无息贷款政策,还款期限为三年 ,父亲第一个报了名,那个时候前瞻后望,冷嘲热讽的人很多。
大棚建起来了,政府安排的技术人员对大家讲解蔬菜种植技术,父亲每次都认真记录并加以实践,我记得父亲有一个记录本,记录首页写了一行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
记录本里详细的记录大棚里每一天的气温变化;蔬菜的生长变化;出现问题后,反复推敲,反复实验,并将心得与感悟写上去,还贴了很多农业报纸上的剪报……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不到半年时间,父亲种植的大棚,在周围乡镇的大棚中脱颖而出,镇领导安排很多菜农,过来参观学习,还请父亲给很多菜农分享经验……
父亲成了菜农中的佼佼者,父亲在以后几年里,用自身的亲身的经验带动了很多人,人们看到了收益,一传十,十传百,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又一个建成了,没用几年,我们县城的经济也飞速的发展起来了,我们寿光市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菜都”
老年生活
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最喜欢的莫过于历史之类的书籍,父亲的历史知识是我们这几个孩子是望尘莫及的。
虽说父亲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对书的痴情依旧,闲暇的时光,看书的时间比例占的比较大,其次喜欢看中文频道的《海峡两岸》,也许在他的灵魂世界里,他追求的是“生命不止,探索不息”吧
老年的父亲,不是那么喜欢说话了,沉默的时候比较多,记忆力也没有以前好了,手也总是会哆嗦,可他毕竟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他,他养的花草,他会定时浇水,施肥,换土,他养的花花草草都光鲜亮丽;即便天天在家呆着,他每天会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不将就,不糊弄,做事依然认真细致……
一个人只有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才能得到生命以及人生的最高领悟。
有时候我会问父亲:“爸,你咋这么喜欢看书。”
父亲只是平平淡淡的说了句:“人生的许多困惑,答案都在书里;书会把你引领到一个方向----认识自己;书也能教你如何做人处事。”
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父亲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的好学;自律;上进;追求极致;对生活不言放弃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