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有个垂虹文学社,吴江日报有个垂虹副刊。两个垂虹,基本包罗了吴江所有的文学爱好者,当然,也引发了很多的故事。一座垂虹桥根本装不完,所以,必须要有两座。
参加了垂虹文学社的年会之后,已经退休的前《吴江日报》垂虹副刊编辑阿庆老师在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是一篇发表于2017年12月18日的文章。 文章写于退休前夕,是阿庆老师对自己执掌垂虹副刊23年的甘苦辉煌作一个总结和回顾。其中,特意提到了很多提携过的作者,以及他们的文章。
很奇怪,这篇文章的阅读只有500多。难道阿庆老师当时没有转发?反正我真的没有印象。当然,现在看到再转发也不晚。于是特意转发到作协群里,建议文友们:从垂虹起步的,都转一下。
一时之间,群里热闹非凡。很多文友都转发了,并且同时发上了感恩和感慨。大家都说,自己是从吴江日报,从垂虹起步的,感恩阿庆老师。
此举让阿庆老师很感动,特意感谢我,说我的号召力非凡。
我讲,当然是因为大家对你的感恩。
阿庆老师在文章中一一细数了当时活跃在副刊的一批作者,还有他们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很多作者也许都已经忘记了当初自己写下的那些稚嫩的文章,但是作为编辑的阿庆老师却还清楚地记得着,真是让人感动。
后来阿庆老师又发了一张《吴江日报》历年连载小说汇总表,很多本地作者都在吴江日报连载过小说,我也有幸于2003年连载了小说《永远是多远》。
看到这张名单,一下子想起了当年的那些文学青年。那时候每个乡镇都有文学社,聚集了一大批的文学青年。那是一个尊重文学,重视文学的年代,是一篇文章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这些人都赶上了好时候,如果坚持下去,就凭借这一技之长,足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对口的工作,也就确保衣食无忧,甚至,还可以改变人生了。
比如我现在看到这张名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20年后的现在,当时的这些文学青年们,都是因为这份特长,一个个都在各自的人生中活出了精彩。
以第一位作者何晴为例,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如今的她是拥有百万粉丝的悬疑公众号“没药花园”的作者何袜皮,曾任上海某杂志首席编辑。是演员 、导演 、编剧,M国人类学博士,出版多本著作……
文友李红梅,如今是中国作协会员,畅销书作者,网络作家,以笔名叶凉初驰骋文坛,所以我们都称她初兄。初兄是位女作家,称“兄”,是比“先生”更亲切的尊称(小热昏)。
其中还有几位乡镇上的文友,因为写作这一特长,被特招为“定工干部”,这就是捧上了不锈钢的饭碗了。
那时候的乡镇上,有这样一个笔杆子,是很出名的人物,属于小镇上的明星。外地文友给他写信都不用写清楚详细地址,邮递员保证能送到他手里。
还有文友下海经商,做广告和文化产业,凭着积攒下来的人脉和文学素养,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更多的文友去企业、去机关、去各单位做秘书、做文员……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得顺风顺水。
二十年后看到这张表格,真是感慨万千,真感觉好比一张灵签,个个抽的都是上上签。当时的这些文学青年,谁会预料得到,这份爱好竟然会成为谋生的技能,一个个都成就了终生的事业。
汪曾祺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我一直说,人一定要会着点什么,因为这才是吃饭的本事。
阿庆老师当年常说,垂虹鼎盛时期有三千多名作者。这话真的不虚,因为那是一个文学鼎盛的年代,全国各地的作者广撒网一样,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投稿。三千多,一点也不多。但是鱼龙混杂,也是难免的。
所以阿庆老师后来在群里感慨: 现在有些人有出息了,当记者采访时,都不愿提及曾经帮助过的吴江日报了,似乎提及曾经的吴江日报,会掉自己的粉似的。这种忘恩负义之辈,我看也不会走多远的。本事再大,也不见得能改变历史。历史都在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德艺双馨,才受人尊敬!
虽然是一句真心话,大实话,但是在群里讲,总归是不妥当的。所以,此话一讲,顿时群里一片静默,大家都不响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但是,再高再远也不能像风筝一样断了线,回不了头。要有感恩之心,更不能忘了一路上帮助过你的人。这是我的一点感慨。
当然不能在群里说,特意撰文记之。
俱往矣,纸媒式微,文学没落,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如文友们在群里感慨的:副刊还在,垂虹俱往……
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因为经历过,所以不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