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地产还没有很卷,但已经开始裁员。
以下是原文。
地产圈子实在是太不平静了,每天都能听到熟人***被该公司人事约谈劝退的消息。
这不,去年有个离职的小伙伴因新去的公司压缩编制,才出走半年时间,又打电话过来表示想回公司上班。
这个小伙子在职时表现比较优异。当时离开的原因是长期外派家里意见较大。
大家都努力做了挽留,公司后来也答应了把他调回离家较近的项目工作。但当时下家公司给到他的是加薪+升职,终未谈妥而离去。
很犹豫。现在地产、公司情况,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接受他回归,就意味着有其他人要离开。
收集了一些意见,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
1、从公司人文关怀的角度,接收他回归意味着现在的同事离开。现在的地产市场再去找份合适的工作难度太大了。
2、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同样的收入、职级,肯定是谁能力强就用谁。想回归的那个员工能力经验明显强太多。
3、从公司的社会属性来看,是要有盈利的,而不是慈善公司。所以对于公司的人才管理也应该是良币驱逐劣币。
但无论如何取舍,对原则的坚守使用双重标准是不合适的:
拿跟合作方的关系举例,
案例1:中标单位在投标时对招标时约定的内容进行了响应和承诺,但实际进场后经常会有一些违约的行为。
案例2:招标时发出去的招标文件未分标段,定标时却人为的把标段一分为二,由两家单位中标。
针对上述案例,公司领导决策时考虑更多的是否有利于项目推进,经常会做出妥协,有时会突破合同约定的原则去做取舍。
而部分领导认为离职是对公司的背叛,无论该员工是多么优秀也不允许再回到公司任职。
这两种情况在决策时使用了双重标准。
记得柳传志写过一篇文章《联想不是家》,说的就是因为联想在战略业务调整时,砍掉了部分具体的业务,所以有关人员在几天以内全部被约谈后并离开公司。
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说,确实是很残酷。
柳老板说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如果企业不存在的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为了企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只能选择让一些人离开。
企业就是企业,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存在,不是其乐融融的家的概念。
所以如果,两个人选,你选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