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秋季课程已开讲两次,每一次都没能按时收看直播,只能看回放。看回放与参与直播相比,少了一份好奇、激情,内心更也少了些许的期待。不过学习无处不在,怀着这样的心境,利用假期看了新网师的课程回放,发现还是启发多多的。
秋季预习作业已提交两次,每次仅仅是落了个及格的结果。也难怪,每次作业都是从简书上去获取资料,修改个开头、结尾,在作业提交的最后时间点提交上去,妥妥的应付心理。批改作业的老师都不是吃素的,一眼便知文章含金度有多高。
在《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课程第二讲中,郝晓东老师就针对学员的作业现状指出:只有创作的“结构”转变,写作能力才会变,写出的文章才会变化。一是分析问题要追问到底;二是搭建框架后收集资料;三是成文之后反复修改。
这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分析问题(审题过程)、搭建框架、反复修改对于写好作业的重要性。当然,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如:拟定新颖的作业标题、运用专业化的语言、饱含真挚的情感等。只要我们在作业写作时,坚守规范、守时、深度等基本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我们一定会写出一份高质量、有深度的文章。
1.文好题一半,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一个合适恰当的题目准确、简洁、醒目、新颖,能引人入目,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其实,好的题目也就代表了你清晰了自己文章的脉络、逻辑结构和中心主题。
2.文章清晰,结构合理。清晰地呈现一篇文章的完事脉络。值得学习的是把一个故事分成几个层次来写,让人读后觉得条理清楚。需要注意是的每个小标题既要凝练中心又要新颖独特。
3.理论与案例整合度高。既有理论梳理与解读,也有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写出自己深刻的见解与体会,理论与实践完美交融,知行合一。
4.一文一观点一案例。一文中多个观点,多个案例,使得每个案例的剖析都不能深入,一文一观点一案例,更有利于我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而不是多点摄入,精力和以有力不足,导致文章给人的感受是杂而乱,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思维的混乱。
5.对于教育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创新。对于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体现文章内容的思辩性,对读者具有比较深刻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李镇西老师强调,要警惕盲目崇拜,无论读哪一本专著,无论是谁的专著,始终要保持自己的思考。
而日常写作中我们不知不觉、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文体不清。
1.有的老师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叙事和教育故事,以及如何写自己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要求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名人的故事,都不是我们的教育故事。
2.列举的例子不是教育故事。教育故事要有背景、有冲突和情节、有教育意义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3.对某些案例的感悟不是教育故事,工作总结也不是教育故事。
问题二:理论与案例相关度低。
1.没有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来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阅读思考与收获应当有中心的观点或理论,教育故事与前面的观点有机结合,结尾最好结合教育观点对故事进行总结升华。
2.有的老师只是在开始或结尾处引用苏霍姆林斯基一两句名言,运用名言故事或“故事+名言”的形式,看不出自己啃读书籍的痕迹,这样的阐述也很肤浅。
问题三:案例多而杂,剖析浅。追求大和全,反而没重点。
1.有的文章涉及到两到三个案例,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度,案例多而杂,剖析浅
2.缺乏结合陶行知阅读和思考不深入。(就是你所写的个人的专业成长经历,对别人有什么思考和借鉴。)
问题四:无效语言所占篇幅大。
1.有的学员的文章读起来就和跟读者唠嗑一样,而且这样的无效的语言所占比例大。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之后一定要进行修改,但文章并不是越长越好。
2.自己对观点的领悟与所提出的观点无关,本来是生升,但却成了败笔。
问题五:日常不练,直接上路。
刻意练习才是我们成长的不二选择!每天要坚持阅读,要坚持打卡练习。
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把这种有难度的学习称之为深度学习。听课、阅读、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学习方式,都属于被动学习、浅学习。
当你不会实践运用,表达不清晰,写不出来时,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深度学习,能让你经历深度体验、深度专注,产生深度表达、进而不断蜕掉旧我,迎来新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在不断的写作中,刻意练习也能让写作技艺日渐精进,期待在坚持让文字如灿烂星晨般耀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