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指的“润色”作品,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演奏的作品,听起来比之前更好听些。
“润色”的手法,无外乎就是改变演奏力度,使乐句出现强弱变化,从而产生“层次感”;或是恰当使用一些演奏技巧,“美化”音符与乐句。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适合“润色”作品的时候呢?
宛与洛认为,当我们的头脑记忆逐渐“模糊”,同时身体上的“肌肉记忆”开始形成时,是进行作品“润色”的最佳时间。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明确谈到了,头脑记忆开始逐渐变得“模糊”,并不是在把记住的乐谱给忘掉,而是不再依赖头脑记忆了,只靠身体上的“肌肉记忆”就可以完成之后的演奏。
用不着再动用头脑了,自然原本清晰的乐谱内容,开始逐渐变“模糊”了。
此时学琴者在练习时,明显有一种不愿再看谱演奏的感觉。
这也就是将有意识的看谱演奏,逐渐转变为“下意识”的背谱演奏。
所以头脑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被“解放”出来了,便可以去思考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内容了。
比如,怎样让自己的演奏更好听?也就是作品的表现力方面的问题。
从视奏新乐谱,到逐渐熟练,再到形成“肌肉记忆”后,不愿再看谱演奏,最后想在这一基础上,想让自己的演奏更好听,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练琴想要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不能在一开始练习时,边视奏边“润色”作品?
因为头脑、身体都反应不过来,因为不符合练琴的规律与逻辑。
在练习一首新作品的时候,学琴者无论是头脑中还是身体上,都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
头脑中没有“谱”,身体上没有肌肉的“记忆”,没有一系列的动作与“套路”。
为了获得这些,则需要借助有目的、“刻意”的重复,来加深这些“印象”。
之所以不能在一开始,边视奏边“润色”作品,是因为要将乐谱上的内容,先准确无误地形成“印象”。
乐谱内容是“树干”,“润色”的手法是“枝叶”,谁更重要,不言而喻。
当主要的内容都熟练了之后,学琴者自然会有心力,去追求作品的表现力了。
又为什么技术高超的演奏者,或是演奏家们,他们在拿到一首新作品后,能够直接“处理”得很好听?
宛与洛认为有两点原因。
①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扎实的视奏能力
②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润色”能力,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