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然而漫漫阅读路,何处是终点?没有人能回答。虽然没有终点,但却可以划出几重境界,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重
先说第一重境界:“文字转化力”,就是生根发芽的种子阶段。
关于阅读有一个经典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为什么有的人听到阅读就头晕?
原理其实很简单,有心理学的,也有神经学的,还有行为养成方面的,大家听听就行;关键还是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机制:及时反馈。
简单解释一下,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之间存在一种反馈机制。
当一个行为可带来心理上的积极反馈,这样的行为就会被多次重复。
举个例子,你去一家名叫美食之家的饭店,第一次印象不错,味道很好,心理上感觉很难忘很愉悦,于是你就产生了正反馈。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留下了不愉快的回忆,你的行为模式就会相反。
阅读也是这样,有的人会产生愉快的心理反馈,就会多次重复阅读的行为,就养成了习惯。
有的人阅读没有产生强烈有趣的心理反馈,就会昏昏欲睡。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这就涉及到阅读心法第一式:文字转化力。
上一碟名家经典“开胃菜”,帮助大家理解神奇的“文字转化力”: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文章读完了,我们要感谢林清玄先生为大家写出这么富有深意的作品。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种树人和桃花心木就在面前,桃花心木在种树人的引导下,努力扎下了自己一生的根。
这里分享一个我家孩子小时候的事——我们在家经常放故事给她听,然后听到特别紧张的地方,就等下次再听。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开始给她读书,也是读到有意思的地方,时不时等下次再读。等孩子后来认字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看一本书,看完后全家在一起互相提问。现在,书的内容已经不清楚了,但是那种全家人围坐床上的感觉却再也忘不了了。就这样一点一滴,孩子逐渐感受到书中的趣味,也喜欢自己主动看书,因为她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的根!
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首先感受到的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我要提到的其实是另一个关键——“文字形象转化力”。孩子在长期阅读训练中,已经具备“把文字转化成形象的能力”!
这里需要敲黑板、划重点:没有谁的大脑天生喜欢抽象文字符号,除非符号可以在他脑海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印象。
因此,形成文字形象转化能力,才是达到阅读第一重境界的标志。
当人们能感受到文中的信息,能够想象其中的形象,甚至其中的细节和场景,自然就会在心中扎下根。这正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让孩子有自主的思考力、行动力——这样才能长成独立的“树苗”,才能够离开父母也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重境界如何达到?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的电脑是如何传输信息的?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我们接收到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都被转化成代码。然后,代码变成光电信号,到达另外一台终端显示器,再被还原成我们能理解的图像、视频、音频等。
具有文字转化力的人首先看到的文字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这些文字会在大脑中自动进行赋形、赋声,然后就会产生对应的心理感受。
李白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他无形中赋予了自己的诗这种力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具有文字转化能力的你是不是一下子就仿佛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听到那悠扬的猿鸣。
文字转化力如何训练?文字其实来自生活,是生活的镜子,只需要记住“生活+五感”,写作时、阅读时,就会自然而然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妙意境。
第二重
阅读理解的第二重境界: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一大乐趣就在思考之中。就拿最近我在反复阅读的《微习惯》一书来说,边读边思考就带给我极大的乐趣。这本书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值得大家一看:
一小步行动+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可能
从这个公式 ,我联想到古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到达远方,只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后面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行动,让潜在可能变成现实,然后增加更多可能。持续不断的简单行动,叠加起来,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从公式联系到古人的名言,这就是联想思维的魔力。实际上,加上集中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组合思维等,会让我们从阅读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联想思维,学会学习,学会迁移。
集中思维,产生深度,形成钻研能力。
发散思维,拓展视野,不会狭隘。
侧向思维,懂得借力,多角度解决问题。
组合思维,学会整合,形成更高阶的思维模块。
思维,像梯子,引领人们进入阅读的更高境界;思维,让人体会到阅读深处的乐趣,思维,让人站在更高的维度感受世界和生活。思维和阅读结合起来,对于人类的思想进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实际上,阅读思维的形成,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在人的大脑中打通“奇经八脉”,这样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你的思维回路将会比别人看到更多可能性。因为,学习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和解决人类、人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读书,也是如此。
第三重
阅读的第三重境界是什么?
古人形容一个人很牛,用的词语是什么?学富五车(其实把竹简变成纸,在今天也就几十本书)。
形容一个人非常牛,用的词语是什么?博览群书,满腹经纶。
形容一个人不仅非常牛而且领域很广用什么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形容一个人牛到极点几乎没有盲点用什么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鬼神莫测。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上面都是在学识的广度上扩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数据库在不断刷新、进化。
第三重境界就是拥有无与伦比的数据库。只有这样才可能让知识在大脑中发生聚变反应。
生活和五感,能让我们转化文字信息为形象信息。思维能力可以让我们把信息激活广泛联系。庞大的数据库建立,可以让我们直接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大多数的基础问题。
所以,阅读必须要建立数据库,而且是核心数据库。数据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信息的能力。数据库可以让我们感受处理文字情境时更加高效准确。数据库可以让我们瞬间从无知变成“知识达人”。数据库还可以让我们能够进行交流沟通。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我们对他讲中文,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他同时具有了中文数据库,也就是中国文化基因背景,在相互交流时就会轻松很多。
数据库就是“解码器”,你有多强大的数据库,就能解码多少不同类型的信息。
这个数据库概念理解之后,我们怎样达到阅读的第三重境界?
答案就是“积累”!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积累了大量的棋谱,而且在生活中经常看高手下棋,大家可以预测到什么?
这个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位下棋高手。
如果你将来可能要去国外留学,你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英语数据库,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如果你喜欢美食,各种各样的美食菜谱,就是你的数据库。
第三重,建立你的专属生命“数据库”。
第四重
阅读的第四重境界是“活学活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出自《孟子·尽心下》。不是强调怀疑精神,而是说读书要活学活用。
古人习惯从对立的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需要延伸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完全依靠和相信书等于没书,这并不能引申为读书无用。相反,是我们要知道书的来源是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检验书的最好标准是生活实践。也就是要我们跳出“书本主义”,成语“郑人买履”中的郑国人,就是因为只信尺度不会变通,才错过了时机。
所以,一边是书,一边是生活,我们的行动是实践,这样就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境界。正如一位厨师记下整本书的菜谱,还需要反复实践,当他厨艺练成,就能够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反过来,他能做出了美味的饭菜,也就能把书和生活融合起来。
怎样做到“活学活用”?从养成动手的微习惯开始。
有心人会发现,很多名家大师提倡准备一个小笔记本,随时把自己的生活感悟记录下来,随时把自己看到的精妙语段摘抄下来。经过时间的加持后,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思辨能力。
第五重
前面的四重境界都是增强阅读的内功。有了内功基础,就可以挑战阅读第五重境界:破万卷。
要达到这一重境界,我们必须先明白一个阅读心法:
文字,是意的载体(即文以载道)。
阅读时我们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要关注到文字的背后。
讲一个小故事:
一人养了一猫。月夜,这个人抱猫赏月,伸出手指,对猫说:看月亮多美啊!
只见猫耳朵动了动,却并不看月亮,而是伸出爪子抓他指着月亮的手。
看了这个小故事,相信大家能感受到很多。
这里我们想说的是,我们阅读的文字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随着文字的指引,发现月光的美才是阅读的真谛。
如何破万卷?不是把书都读破,而是看透书、看透文字背后所记录的东西。
所以要做到破万卷,就要有读书法,直指根本的读书法,而不是循章逐句。
如何才能不为文字的表象所惑?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是说: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通过这两句,我们就可以发现“破万卷”之法。千曲,只为晓声,千剑才懂名剑。其实这里面的“千曲”“千剑”也是借用来表达真正的“深意”——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达到精通的层次。
所以“破万卷”的关键法就是:关键词概括法。
寻找文章里面的关键词、句、段,体会里面的深意,然后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髓。
一法胜万言,实践出真知。
第六重
阅读的第六重境界是基于前面的五重的基础形成的。第六重阅读境界是什么?我们先来插播一段武侠。《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掌握了独孤九剑,才明白剑的五重境界。
五重剑境,如下:
第一重,剑术初成讲其兵刃锋利,此为“利剑之境”;
第二重,剑术精进讲究对兵刃把控,软剑亦能削人硬器,此为“软剑之境”;
第三重,内功有为,则追求无锋重剑在手,亦能灵活轻巧,此开始以内力之利而弥补兵刃之锋,为“重剑之境”;
第四重,也就是第四层境界,乃是内功剑术双双臻化,不滞于物,草木皆能成剑,此为“木剑之境”;
第五重,天人合一之境,不讲兵刃,不讲招数,以无招胜有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气御敌,随心所欲,是为“无剑之境”。
可见,越到最后,越讲究内力。重剑只不过是从兵器的锋利和对兵器的把控,转向用内力御敌的一个媒介而已。
重剑的运使,不但能借以增强自身的内力,更能与内力相配合,熟练对内力的把控。只有重剑这样的兵器,才能承受修炼者内功有成时,却对内功的运使把控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对手中兵器的破坏。有了内力之厚,重剑之重,自然就不再讲剑上有锋了,开始是以内力之利弥补剑刃之锋。以此到用木剑再到无剑,内功愈加深厚,运使愈加娴熟,最终便是完全用内力取代了兵器。
我们把“剑”换成书,内力换成人生经历,大家是不是瞬间产生了不同的感觉?
阅读的第六重境界就是“诸法洞明”,世事皆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大师这句诗可以在这里借用发挥一下。当我们对写作表达的各种方法都已经熟悉在心,对于生活中人的心理和情感都已经体会如同明镜台,这时,我们读的已经不是书,而是人了。
例如《浮士德》中,歌德借上帝和撒旦之争,化用了民间传说,让浮士德承担了新的使命——揭示人究竟是善是恶,是进取还是沉沦?
这样的阅读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
书,不过是眼中的剑,当你的体悟力已经到达“无剑”之境时,有书没书已经没有多大分别了。
当然,即使我们未必能立刻达到这重境界,但是当我们对各种方法熟知在心后,阅读理解力、鉴赏力的提升也是肉眼可见的。
第七重
阅读的第七重境界是什么?
升维与降维。
升维,才能看到文化,看到精神,看到“深意”。我们读的不是文字,而是生活;不是书本,而是人性;不是符号,而是生命的更替演化。
这些东西不是肉眼可以见到,也不是目前的科学可以观察到,但客观存在的。需要深刻的逻辑,需要站在思想之巅,需要一双“天赋慧眼”,就像遥感卫星在太空俯视地球,俯视世间万物百态。
人生中是要不断超越突破自我的,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就好像一个故事中描述的那样:一个山中少年,从小十分好奇,山的那头是什么?于是他不断尝试攀登。终于有一天,他越过了那座山。
他发现,自己看到的是一座更高的山……
阅读,是我们让自己不断升维的过程,更高维度的世间风景,只有勇者才能探寻得到!
阅读是修炼人灵魂的过程。如何窥探这一重境界?
书,究其根本,是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只有和读书的人形成人格(思想核心)的统一,在现实世界发生具体行动和深远影响,才能实现价值。
感受这一境界至少具备六度思想:这六度分别来自山顶、草原、大海、阳光、钻石、大脑。
山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到山的顶峰,才能体会的四顾茫茫的感受。站在人类智慧、文明的峰顶,才能领略众生和世界的真谛。
草原:辽阔,无边无际。只有破除空间的界限,中外古今,才能不局限于小的一点,而能放眼全局。
大海:世界是认知的海,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海面上的一层,只有潜入更深之处,才能洞悉表象背后的深意。
阳光: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变化成为七色光。这是一个角度的转化,却让我们眼中的事物发生变化。其实不是白光变成七色光,而是我们眼睛的局限,因此,转换角度和方式才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局限。
钻石:结构与力。构筑我们内在的人格结构、精神结构,从而才能稳定地承受外界的各种压力。力度来自独特的结构。
大脑:人脑是创造的源泉,是人类一切灵感艺术的发源地。只有从艺术文化的层面去感受体验,才能越学越灵。理解和训练大脑语言,将能极大提升我们的境界。
降维,则是把不确定的可能性,转化为确定的现实的行动之路。行知合一是终极的追求。当你能超越六度,也就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