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算补习一下电影知识,找了几本书来看。
这是其中一本,《一个人的电影》。
是对十四位导演、评论家、作家的访谈,谈谈他们对电影的想法,以这种形式展现。
比较轻松,没有装腔作势的侃侃而谈和说教。
张艺谋,贾樟柯,位于其列,是不意外的,前几天看贾樟柯的电影笔记,再次遇见,还有一些亲切感。也知道了一些其他的导演,算是意料之中的收获。看过书,想要去看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了。这也许也是读书的一个收获吧,从书里,得到一个想要了解的信息,顺藤摸瓜,可以得到很多东西。
一个人的电影,无论是看还是拍,每个人的电影都带有个人色彩,张艺谋“士为知己者死”,浓烈得化不开。贾樟柯的江湖情义。讨厌规制和权力,这是我很喜欢他的一点,了解不多,初印象定格。
作为观众,每一个人也都是有自己倾向和爱好的,我想。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主动寻求也好,被动接收也好,个体的局限,总是限制了视角的选择。总有一种习惯或偏爱的风格。
收获最大的不能说是电影层面的知识,而是一些疑问。从被动接收,被推着走,到有一些思考,有一些问号,我期待这样的成长很久了,没想到是在这本书开始的,欣喜是有的,那是不是也可以说,每一本书都有存在的理由?你永远都不知道,可以在一本怎样的书里,有怎样的收获。
01
贾樟柯和一些导演都推崇的“粗砺”的质感,是第一个疑团。
《小武》的影片就很粗砺,《小武》是真的很不错。
王小帅回忆北京时说,“由里及外又由外而里的粗糙,打碎了人们外部世界的矫饰感,人们得以在这个环境中把生命里压抑的东西呐喊出来而不用顾及自己的外在影响和白眼。”
然而有一个疑问,算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精美不好吗?
是想对大家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草稿纸上一样可以写出《蓝色多瑙河》,还是在批判过于追求美化的技术形式,模糊了电影的重点?精美就意味着矫饰?
没有说,大概是表述问题吧,“表达者的宿命就是被误解”,作为读者,只是有些疑惑。
这本身不应该成为问题的,精美并不意味着矫饰,从影片整体出发,选择最合适的,应该是大家都会赞同的。
导演作为电影中很重要的角色,一言一语,都可能会有导向性。一点碎碎念,算是我的杞人忧天。
说到这里,这个问题也就不用称其为疑惑了。
02
想一想,电影真的是很神奇的,欢乐和悲伤都是世界性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坐在同一块银幕前,情绪的涌动是一样的。
为什么看电影?
人与其他相区别的是不是思想,因为思想,需要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视觉,听觉,周围人的情绪感染,相比起来,这比文字的局限少了很多。
电影也更轻松一些,很多人有时候会把它当做娱乐。娱乐挺好的,娱乐本身没有错。
可以在有限的时光里,看许多人的悲欢离合,像是自己过了很多生活。是想丰富一些吧,尽量地,想多经历些什么。贾樟柯有句话挺有诗意的,“日子千篇一律,内心却四季轮回”。
03
拍电影的意义?
或者说文字诉说,以及所有艺术形式的意义?
是为了表达?还是为了生计?
月亮?还是六便士?毛姆是真的想诉说还是故意地设了局?
毕竟他说过,小说家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娱乐。
什么样的才是好电影?什么样的才是好小说?
太阳底下无新事,是酒,还是酒瓶?
……
我真真切切地陷入思绪的漩涡了。
不能指望从这本书中得到答案,没有人要求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有,那又能说明什么呢?那只不过是一个人的选择。如果有谁说了,我会真的接受吗?
黑泽明说,我拍了那么多电影还是不知道电影为何物。
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黑泽明都拎不清……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看电影,兜兜转转,还是要思考要怎么过一生,这是一直都在的存在。
或者不思考吧,绕过也行。
一个人的电影,一个人生活的缩影,他的选择,他的收获,都是很个人的,和一个人的吃饭,一个人的睡觉,没有什么不同。其实,可小可大,一个人的电影,千万个人的电影,不管怎样,都是人生。
绕来绕去,绕回来,如果想要多了解一下电影,可以找来看一看的,个人觉得还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