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刘飞老师的《产品思维》一书。
几个月前读完之后觉得非常受用,前几天因为小组(都是程序员)分享又重读一遍,有新的收获。分享完之后自认为反响还不错,作为程序员能切实感受到这本书带来的价值,之前模棱两可的概念现在比较清晰,也习得了非常有用的方法论。
程序员作为产品的研发人员,以及和产品经理沟通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具备产品思维,这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说人人都要有产品思维呢?很简单,产品的定义并不局限于软件产品,写公众号是不是在做产品,运营视频号是不是在做产品,甚至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产品”。
废话不多说,开始正题。
首先可以通过这个图来看下这本书的整体框架。
这本书就是从用户和迭代两个大的维度来细说的。
之前对用户的认识比较肤浅,不成体系,该书从各个角度对用户进行了深刻剖析,从微观(用户画像)到宏观(用户群体),从外(用户场景)到内(用户心智),用户价值等等;迭代思维的核心思想可以一言以蔽之: 在实践中学习。
我说下自己从这本书中的重要收获。
1、如何探索用户心智,知道常见的认知偏误,很多人都会陷入这些偏误而不自知。更多偏误见:https://www.jianshu.com/p/57c30f211734
2、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这是我认为对需求定义最清晰的了。
3、用户的诉求不等于需求。
人们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是由于并非每个人都是抽象
问题的专家, 但大多数人的需求和“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需要抽象
和梳理的。例如, “用户需要的不是马, 而是更快的交通工具”,
所以需求是交通工具。
人们其实无法准确表达在真正使用产品时的需求, 往往都
是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而这不是他们背后的需求, 比如用户
不会要求“更快的交通工具”, 而会要求“更快的马”。
《产品思维》
4、用户价值是用户的主观感受,而非某种逻辑推断的客观结果。
5、产品价值 =( 新体验-旧体验)- 迁移成本。这是俞军老师在2016年提出的这个价值公式。知道这个公式,就能多多少少知道为啥那么多做IM的都干不过微信。
6、 用户体验 = 可用性 + 易用性 + 稳定性+ 超预期。可用性让用户达到目的,易用性让用户以更低成本达到目的,稳定性降低不可用的概率,超预期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
7、 新体验要做最小成本尝试。这个是迭代思维非常有用的方法论。我真的在做某项目过程中为了“追求完美”,花费很大时间成本最终甚至没有达到可用性的基本目标。
最后,基于我最近做的“产品”复盘一下,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
我的“产品”也就是最近在《网易云课堂》上线的“深入浅出区块链”课程。链接:http://t.cn/A6Un7gRD
1、找准核心价值: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课程,为什么我还要做呢?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市面上的课程要么晦涩难懂,要么知识点零散不成体系,并且小白一定是有这方面的需求,基于此,开始做。
2、最小成本尝试:尝试2-3款常用的录屏软件,找到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最适合自己的;尝试录音效果,明显发现用普通耳机就可以到达基本要求;在录制视频之前,内容先给媳妇讲一遍,听取她的意见,这个过程非常有用,可以避免“我的是更好的”认知偏差,尤其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如果你在听课过程中听到“可能有同学会问。。。”,很可能是我媳妇问的,哈哈。试想,如果一开始没有做这些尝试,而是直接开录,大概率是会返工的,极大浪费时间。
3、确保可用性:对于这个产品来说,就是最起码可以让小白听明白。这是最基本的,没啥好说的,第一次没有录好的就重新录,比如最初课程中播放的演示视频的音效极差,就需要重新录。
4、迭代思维:主动在Mixin班级群中分享,听取意见,对班级同学和自己来说是“双赢”;“灰度发布”,小部分人先试听1周左右;积累种子用户。
当然,我对产品的理解还非常浅,也没有太多实践经验,还需不断学习,欢迎各位大佬不吝指教。
刚好今天是七夕,祝大家七夕快乐,天天都是七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