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中午和同事一起吃饭,同事说她老公最近有点走火入魔了。天天给她转发各种鸡娃攻略、鸡娃语录、鸡娃资料……恨不得拿一根数据线把各种知识、技能、习惯和理念一股脑传输给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的小脑袋里。
我同事说:“孩子这么小就学这么多东西,太辛苦了。”
她老公:“辛苦不辛苦是相对的,就比如我,别人看我每天五点就起来跑步都觉得很幸苦,他们且知我自己其实乐在其中呢?反正一天就二十四小时,你怎么过它都会过去。时间既不能存储也不能转移,以其浪费,不如好好学习。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别人眼中的苦就是她的乐!”
注:你别说,这话说得还有些在理。
我同事继续表达自己的担忧:“如果把每天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的眼睛也受不了呀!现在小孩近视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了,我们就不考虑考虑她的眼睛吗?”
她老公:“这有啥考虑呢?反正早晚都是要近视的。不因为学习近视,也会因为看电子产品近视。既然结果都要近视,不如让她因为学习近视。”
……
我同事表示无力反驳,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说起来我这位同事绝对可以称得上优秀好妈妈了。打孩子出生起,衣食住行都很讲究,这里的讲究不是过度呵护,而是她自己持续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育儿。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给孩子提供的高质量陪伴。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按计划开展亲子共读、亲子游戏,合理安排孩子作息。从她对孩子各种行为语言的描述就可以判断那是一个优秀早慧的小姑娘。
起初他老公看她在女儿的教育上如此上心,还有些担心过度拘束孩子了,劝她应该放松一些,增加散养的比例。当然,理由听上去也是很有道理,不容反驳的。
他老公之所以态度发生如此大变化,主要原因是身边多了一堆鸡娃界的模范夫妻。这对夫妻都是双一流(注:清北复交之一的高材生),女方怀二胎期间可以坚持跑马拉松的神人。
父母本身很优秀,对孩子期望自然也高。之前如何一路鸡娃,系统安排不知道。就说当下,家里那位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除法,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一点,且小提琴考级也没有耽误。总之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负责任的家长,到底该不该下狠劲鸡娃呢?
这位鸡娃模范家庭的故事,我也和W先生分享过,并就此展开了简短的讨论。
W先生的观点是能鸡当然要鸡了,不过关键还得看娃。整体来说,我和W先生的观点一致。沟通时我的原话大体如下:
如果去批评这对夫妻罔顾孩子健康(才大班就熬夜到晚上十一点)鸡娃不对,那肯定不是他们有问题,是我自己有问题。万一人家孩子就是天赋异禀呢?父母鸡得起,孩子受得住,给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有什么问题?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看到别人鸡娃后自己焦虑附体,或者站在道德至高点(也可能是酸葡萄心理作用下)一顿痛批。关键是看看自己家娃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首先要看娃的接受程度。他如果是一棵竹子,开始进入状态慢,扎根就要四年,那我们就给他多一点耐心,哪怕周围压力再大,也尽可能呵护好这颗小生命,
因为扎稳根后他会给你大惊喜。某某某(我一位要好的朋友)的儿子不就是这样吗?初中之前表现平平,普通学校,普通班级的中流学生。但她很开明,从来不给孩子压力。等孩子上了初中,一下子成为了年级第一,这就是竹子型的孩子。如果父母没有这点耐心和智慧,恐怕孩子早已在自我否定中习得性无助了。所以,鸡娃要和孩子的接受程度同频。
另外就是看娃的基底。如果孩子是颗豆子,我们不要期待他长出瓜;如果孩子是颗草,我们不要期待他成为树;如果孩子是颗树,我们不要期待他成为一朵花。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不是物种改造,而是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所以要不要鸡娃呢?我觉得要的。但鸡娃的目标和方向不是唯一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悉心栽培,让他茁壮成长,绽放自己的生命。
注,关于这一点,我其实也在努力学习中,自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