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日记 (海子)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 骑手 (吉狄马加)
- 埋葬了的爱情 (苏金伞)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青松)
- 斯人 (昌耀)
- 春雷(孔孚)
- 渤海印象(孔孚)
- 我的肉体 (伊蕾)
- 青海湖夜 (晏明)
- 红烛 ——读闻一多诗后 (车前子)
- 无人地带 (张子选)
- 神降临的小站 (李少君)
- 极端的秋天(树才)
- 从前慢 (木心)
- 在当金山口(阿信)
- 通天河 (商震)
- 捉蝴蝶 (张贤明)
续文见上篇诗文:《百年新诗(1949—2000)》
日记 (海子)
原文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评
一座荒凉的边疆小城,诗人乘车途经此地亲身感受到德令哈在夜色笼罩下的无边“荒凉”的景象,情不自禁,遂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这首短诗。
姐姐”无疑是诗人深沉情感的寄托与慰藉对象。这首诗并没有阐发什么微言大义,纯粹是在抒发诗人自我的一种忧郁、凄凉而美丽的情绪,达到“纯抒情”的境界,极富感染效果。
诗人通过环境的“荒凉”、冷寂来反衬出他内心情感的炽热似火,并通过反复渲染强化了诗人主体与事物客体在情感方向的冲突与反差,诗的内在张力由此凸现。另外,全诗在情绪节奏上显得非常流畅、连贯,抑扬起伏,转承自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原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评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诗人的人生理想。他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与“周游世界”表明了诗人的理想。“关心粮食和蔬菜”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第二节写诗人有与亲人分享幸福的情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第三节写诗人对世上所有的人与物的深深的祝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全诗至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首诗是海子后期诗歌最好读、最明白晓畅的一首诗。其语言质朴而富于意蕴,工整而富于变化,意象本色,思路飘逸。诗中巧妙地用一系列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对人们前途命运的希望与祝福。
骑手 (吉狄马加)
原文
疯狂地
旋转后
他下了马
在一堆岩石旁躺下
头上是太阳
云朵离得远远
他睡着了
是的,他真的睡着了
身下的土地也因为他
而充满了睡意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
他的血管里
响着的却依然是马蹄的声音
诗评
这首诗勾勒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灵魂,道出了游牧民族的共同心声,而成为游牧民族共同的精神写照。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重叠在一起,把骑手的形象写得生动逼真。在读者看来,骑手虽然在短暂休息,但他并没有停止驰骋,因为他的“血管里有马蹄的声音”。
埋葬了的爱情 (苏金伞)
原文
那时我们爱得正苦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
她用手拢起了一个小小坟茔
插上几根枯草,说:
这里埋葬了我们的爱情
第二天我独自来到这里
想把那座小沙堆移回家中
但什么也没有了
秋风在夜间已把它削平
第二年我又去凭吊
沙坡上雨水纵横,像她的泪痕
而沙地里已钻出几粒草芽
远远望去微微泛青
这不是枯草又发了芽
这是我们埋在地下的爱情
生了根
诗评
这首诗具有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通篇散发着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青松)
原文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诗评
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形成大量的对比和呼应,读来令人感动。人民教师的奉献精神也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凸显。
斯人 (昌耀)
原文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诗评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三行,却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孤独感,表达了一个思想者永葆宽广的视野和那份世人皆睡我独醒的清醒。
诗中所写的情境应该是清晨或者是夜晚,只有这个时刻,喧闹的人间才会恢复寂静。短诗开篇就牵动了读者的心:“静极——谁的叹嘘?”是啊,在这个极静极静的世界里,是谁在那里叹息?他因何要长嘘短叹?他遭遇过什么不幸?诗人没有言明,读者则尽可能去发挥想象作独出心裁的理解。
他神思飞越到地球的那一边,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正经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但热闹是在那边,而这边的诗人却是深深的孤独:“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诗人连自言自语都没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是运用了悬念手法,二是运用了动静对照,使得此诗极富动感和立体感。
春雷(孔孚)
原文
声音有些痛苦,
但很响。
它告诉人们:
雨就在路上。
渤海印象(孔孚)
原文
雾散去
风划一个舢板
上边站着太阳
诗评
他抓住命运之神的最后一次眷顾,以一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诗意勃发地创作了数百首短小精悍的山水诗。
《春雷》这首诗写的是春雷作声、春雷催雨的景象。短短四行诗句“声音有些痛苦/但很响/它告诉人们/雨就在路上”,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述了春雷震天动地,以及人们盼望春雨喜迎春雨的期待心理。
诗人只是巧妙地抓住海上一个瞬间画面:因为风的吹动,有小船在海中荡来荡去,多像“风划一个舢板”。这时,恰好太阳升到了紧贴小船的位置。
船的“上边站着太阳”诗人将“风”和“太阳”都集中在一只小船上,以人们的错觉将无限的空间予以缩小。诗境追求高远,意象朴素纯粹,诗歌语言有如家常话却又十分凝练。
我的肉体 (伊蕾)
原文
我是深深的岩洞
渴望你野性之光的照射
我是浅色的云
铺满你僵硬的陆地
双腿野藤一样缠绕
乳房百合一样透明
脸盘儿桂花般清香
头发的深色枝条悠然荡漾
我的眼睛饱含露水
打湿了你的寂寞
大海的激情是有边沿的
而我没有边沿
走遍世界
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纯洁的肉体
我的肉体,给你的财富
又让你挥霍
我的长满青苔的皮肤足可抵御风暴
在废墟中永开不败
诗评
《我的肉体》这首诗表现大胆,感情热烈。全诗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渴望爱情,又充满激情、充满自信与思想解放的女性形象。
青海湖夜 (晏明)
原文
青海湖的夜,
是多梦的。
是谁躺在蓝缎子的
透明的波涛上?
想唱一支蓝缎子的歌?
想驾起幻想的羽翼远航?
上哪儿去?去哪儿?
夜风呵,请不要吹皱平静的浪。
果实,在湖边果树上成熟,
渔火,在湖面稍稍点亮。
青海湖啊,你说说,
你有多少梦幻的翅膀?
诗评
《青海湖夜》是一首风景诗。诗人把这首诗写得极有意境,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宽阔的青海湖面在诗人的眼里是一幅“蓝缎子”,那里即使有“浪”也是“平静的”,湖面上有“稍稍点亮”的“渔火”,湖边有“成熟”的“果实”,那“透明的波涛”想“驾起幻想的羽翼远航”。诗人把一个高原上的内陆湖描写得如此具有飘飞感和美感,使每一个欣赏诗歌的读者要惊呼。
诗人晏明是一个写景的高手,他写的风景诗常常与童话接近,他擅长于捕捉自然景物“瞬间印象”中带有的本质特征,并且辅助于丰富的想象,因而使这些无灵性的、静止的或富有动态的自然景观变得有生命、有思想、有品格。
红烛 ——读闻一多诗后 (车前子)
原文
远古时代有一位匠人
一生制了无数支蜡烛
有次手指被生活割破
那天就是红烛的诞辰
黑暗糊起茅屋的苦涩
红烛宛如竖着的手指
血滴在敲打他的桌子
匠人死了,还没燃尽夜色
诗评
直接写“红烛”的诞生:“远古时代有一位匠人/一生制了无数支蜡烛/有次手指被生活割破/那天就是红烛的诞辰。”这里写“红烛”当然就是在写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的命运就是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缩影。这样,就使此诗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广阔的含义空间,“红烛”是诗人们用鲜血和生命孕育而成的。
全诗的最后一句:“匠人死了,还没燃尽夜色”,写出了诗人的深切忧患,使读者领悟到一种悲壮感。
无人地带 (张子选)
原文
在无人地带
你面前的石头是些
棕色皮肤的小孩
它们不说话也不会像花朵
像你期待的那样突然盛开
可你还是有些期待
你有时也突然站住
坚信石头上能长出树来
长出长长的思想状态的树来
在无人地带
要么你相信石头上会长出树来
要么你悲哀
诗评
《无人地带》写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期待,一种自信,一种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应该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无人地带/你面前的石头是些/棕色皮肤的小孩/它们不说话也不会像花朵/像你期待的那样突然盛开”。诗人用“小孩”来比喻“石头”,说明生活在西部的诗人虽然孤独,但没有绝望,仍满怀着坚定的信念!
“可你还是有些期待/你有时也突然站住/坚信石头上能长出树来”,这虽然只是诗人的幻想,但他紧接着说“石头上能长出树”是指“长出长长的思想状态的树”。在诗的结句,诗人还为读者提供了两种选择:“要么你相信石头上会长出树来”“要么你悲哀”,诗人自己当然是前一种选择。
神降临的小站 (李少君)
原文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诗评
表达了诗人初到某地的宁静心情和对北方原野的感悟。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诗人偶然间立身于“呼仑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虽然孤单,但“内心安宁”。
第二节里诗人呈放射状逐层描述了“小站”背后的“寒夜”“马路”“额尔古纳河”“白桦林”“苍茫荒野”以及“星星”和“夜幕”,这里,诗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神”一般地仰望星空、俯视大地,但见北方的“寒夜”猛虎般严酷,“马路”空旷而清晰,“额尔古纳河”亮着一道白光,“白桦林”一望无际,“苍茫荒野”明静枯寂,“星星”在低空闪烁,“夜幕”呈现蓝绒绒的温柔,这些描写让整个诗篇散发着神秘而幽深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单而安宁的宗教心怀。
诗人与北方已成浑然一体。诗中的最后一节也是全诗的最后一行,“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是神居住的北方,当然也是人居住的北方,诗人借众生崇拜的神灵居住在北方表达对北方的由衷赞美。
《神降临的小站》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以人的视角:“地面——空中——地面”写神性的自然,诗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将夜色包裹下的北方层层展开,而放射状或涟漪状的扩散想象又极具画面感,使得这首诗成为新诗中的一个典范。
极端的秋天(树才)
原文
秋天宁静得
像一位厌倦了思想的
思想者。他仍然
宁静而痛切地
沉思着。
秋天干净得
像一只站在草原尽头的
小羊羔。她无助
而纯洁,令天空
俯下身来。
树叶从枝丫上簌簌飘落。
安魂曲来自一把断裂的
吉它。思想对于生命,
是另一种怜悯。
所幸,季节到了秋天,
也像一具肉身,
开始经历到一点点灵魂。
秋天总让人想起什么,想说什么。
树木颤抖着,以为能挽留什么,
其实只是一天比一天地
光秃秃。
秋天是一面镜子。我把着它
陷入自省,并呐呐地
为看不见的灵魂祈祷。
诗评
这是诗人向滔滔流逝的岁月表白自己的真心与真情。这首诗因抒写了诗人自己的怀旧心态,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全诗分为四节。第一节:“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诗人深情回忆自己难忘的少年时光,对邻里街坊之间的以诚相待流露出的无限推崇。第二节:“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这一节有着凌空俯视般的画面感,从“火车站”“长街”“小店”等意象中能够断定这是一种古色古香的小镇写意,而空间的寂静阔大衬托出时间之慢。第三节:“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一节里诗人举证了“从前”生活节奏很“慢”的几个意象。不仅仅是“日色”慢、“车”慢、“马”慢,连情感也慢,因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诗人颂扬的这种爱,不是张嘴就能说出来的爱,而是时间的积攒,是要用一生去付出的爱,而且是只为“一个人”的。这与朝三暮四、水性杨花的那种爱有着天壤之别。第四节:“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里的锁与钥匙,应该是指的“爱情密码”,一个“懂”字,既含蓄又明确,值得读者玩味。
从前慢 (木心)
原文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诗评
《从前慢》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虽然全诗写的是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但睁眼看世界的少年,冒着热气的小店,传递爱意的车、马、邮件、书信,精美的锁和钥匙都是从前的事物,有着丰满生活的质感。年老的诗人不经意间写就的这首短诗,其情也真,其言也善,全诗几乎没有任何写诗技巧,似娓娓道出,让人惊叹。
在当金山口(阿信)
原文
突然想做一回牧人
反穿皮袄,赶羊下山——
把羊群赶往甘肃。
把羊群赶过青海。
把羊群赶回新疆。
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结合部
在飞鸟不驻的当金山口
一个哈萨克牧羊人,背对着风,向我借火。
诗评
它颇像诗人采集的几个关于西部风光的特写镜头。第一节写诗人的想象:“突然想做一回牧人/反穿皮袄,赶羊下山”,在诗人那里,牧羊人都是潇洒地“反穿皮袄,赶羊下山”,似乎当一个牧羊人简单。第二节写诗人心中的羡慕:诗人眼中牧羊人的生活都是自由自在惯了,将羊群赶往哪里都可以,“把羊群赶往甘肃/把羊群赶过青海/把羊群赶回新疆”,牧羊人的生活空间如此辽阔,诗人难免羡慕这惬意的牧羊生活!然而,紧接着诗的第三节道破了牧羊人的生活真相,诗意在此发生了转折:“在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结合部/在飞鸟不驻的当金山口/一个哈萨克牧羊人,背对着风,向我借火”,在这节诗里,读者与诗人一同看清了牧羊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渺无人烟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的当金山口,在飞鸟也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一个哈萨克牧羊人,他站在山口也是大风口,想抽烟却连点火都有些困难,他与诗人相见却没有话,也许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只得以抽烟驱散孤独。在这里,一个哈萨克牧羊人,他“背对着风”地生活在现实中,一个诗人,他想做一回牧羊人,却活在理想中。两个个体因为诗人的浪漫理想竟然站到了一起,他们正以借火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温暖的,然而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是十分明显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具画面感,因而读后让人顿生亲切。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巧妙地将“牧羊人”与“诗人”、“羊群”与“飞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读者对“牧羊人”心生无比的敬意,对“羊群”产生无比的怜悯之情。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面前,诗人还要不要做一回牧羊人,诗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个答案应是诗人交给读者来回答的。
通天河 (商震)
原文
一直向东
通天河坚守几千年的信条
白云主动加入流水
动物的声音、植物的气息、石头的棱角
还有许多事物的梦
都在持续加入
曲折、跌宕、万里之遥
河水负重越大
跑得越快
被改过几个名字
没有改过身份
被多次拦截
仍然闯关夺隘
到达大海
河水才会安静
汇入海水
通天河才隐姓埋名
我在河边东望
给河水又增加了一些重量
我的影子和隐秘被它带走
有些水经过了我的额头
诗评
这首诗描写通天河执着向东奔流,颂扬了通天河一泻千里、从不动摇的顽强意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全诗分为五节。第一节:“一直向东/通天河坚守几千年的信条”,写通天河自诞生以来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方向。第二节:“白云主动加入流水/动物的声音、植物的气息、石头的棱角/还有许多事物的梦/还有许多事物的梦/都在持续加入”,写通天河拥有众多的同道和同盟者,通天河并不孤单。第三节:“被改过几个名字/没有改过身份/被多次拦截/仍然闯关夺隘”,写通天河不被人左右、勇往直前的本性。第四节:“到达大海/河水才会安静/汇入海水/通天河才隐姓埋名”,写通天河融入海洋,让生命成为永恒。
通天河两岸风光险峻奇绝,是西宁通往玉树、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通天河》这首诗是诗人立身于河边观望、思考所得。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因为诗人的加入,极有现场感,诗中多处融哲理于朴素之中,读来通俗易懂。
捉蝴蝶 (张贤明)
原文
阳光照着花园,
蝴蝶立在花蕊上面。
我悄悄地靠近,
想轻轻地捉住它。
谁料它忽然展翅,
从一朵花——
飞向另一朵花。
我穿行在花丛中,
露水打湿了双脚。
我很想捉住一只,
眼看到手却又飞走。
蝴蝶依然在眼前飞舞,
依然在花蕊上停留。
诗评
全诗分为两节。第一节的前两句:“阳光照着花园,/蝴蝶立在花蕊上面”,写“我”散步在花园中,很快发现了美丽的目标——“蝴蝶”。第三、四句写“我”开始不动声色的追求,“我悄悄地靠近/想轻轻地捉住它”,结果呢?“谁料它忽然展翅/从一朵花/飞向另一朵花”,这说明目标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它不断地发生位移,作为追求者的“我”该如何对待目标呢?
这首诗的第二节写追求者持续追逐目标。这一节的前两句“我穿行在花丛中/露水打湿了双脚”,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追求者仍在不停地追逐。第三、四句“我很想捉住一只/眼看到手却又飞走”,写“我”与目标若即若离的状态。全诗的最后两句“蝴蝶依然在眼前飞舞/依然在花蕊上停留”,写目标仍在“我”眼前闪耀,“我”在不断地接近目标。
《捉蝴蝶》以白描手法和细节刻画诗意地描写了儿童捉蝴蝶的精彩过程,情节单一,意象单纯。虽然蝴蝶没有捉到,但全诗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茫然或困惑情绪,却给读者以阳光下的清新明净感,给人以人生的重大启示,只要不断持续地努力,就会不断接近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