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落下》
雪漠著
丫头,你不是也看到它了吗?在无数个恍惚里,我都会看到你像一个漫游在宇宙里的天女,你双掌合十,捧着某个发光的物体,一直向远方飞去。你的裙袂洒下无穷的星光,散布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突然,你来到了我的面前——我不知道你是怎么飞过来的,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飞过来的,仿佛我的记忆影像出现了失帧——你将合十的双手平举在胸前,然后缓缓地伸向前方,缓缓地摊开你的手掌,随着你的手掌一点一点摊开,你手心放射出的光芒便越来越强烈,当你的双手完全摊开时,我看到一个光团正在你的掌心里晃啊晃啊,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火苗。它的光芒是如此巨大,似乎能照亮三千大千世界,但又是如此温柔,柔和得就像是一捧清泉。它晃啊晃啊,画面就慢慢地模糊了,一切都融入了那团光中,就连我也融入了那团光中。我觉得有点眩晕,但那眩晕的感觉一点都不难受,反而非常美妙,就像喝了最好的美酒,身心都在温水中漂游……
它是一个梦吗?可能是,但人生何尝不是梦?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真实?
其实,读经运动最初的发心,也是为了追寻内心的一点光,只是,是不是所有参与读经运动的人,都能见到那点光,有多少人能见到,我觉得说不定。
今天,我去了朋友开的读经工作室,那房子很大,挂满了字画,很是养眼舒心。朋友说,最近流行读经,到处的读经活动都搞得轰轰烈烈。想来也有道理,毕竟读经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参与者有多高的领悟力,只要识字,也愿意反反复复地诵读,就可以参加。对活动的组织者来说,这种形式的操作非常简单,容易复制。只是,部分学者对读经运动的质疑究竟有没有道理,这样的方式会不会造成什么隐患,现在还说不清。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确实是“书读百遍自解其意”的,但前提是,参与者必须真心地向往智慧和更加完善的人格,如果只是带着孩子来赶潮流,就不一定能“自解其意”了。所以,有些学者对读经运动的质疑也未尝没有道理,它也许适用于一部分人,但是不是适用于普罗大众,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到底怎么样,就有待时间的考验。只是,不知道这股狂热的复古风又能持续多久呢?
不管什么时代,都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切全凭情绪——有时是自己的情绪,有时是公众的流行情绪——热情一过,就再也不知道自己该追随什么。主流尊崇科学的时候,人们就丢下传统,追随科学;主流尊崇传统的时候,人们又否定科学,追随传统。因此世界总是纷纷扰扰,一会儿流行这个,黑压压的人群就跑去追这个,一会儿流行那个,黑压压的人群又跑去追那个。很多人都折腾不休,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到头来却一无所获。也有一些人总是站在原地四处观望,不知道该去追什么才好,他们也同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才会犹豫不决,始终拿不定主意。
其实,做任何事都要有度,过犹不及,所以所有聪明人都会进退得度.
他们既不会一味地遵循古法排斥现代科学,也不会盲目地崇拜现代科学,置传统文化精华于不顾。他们知道,传统的东西既然能传承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但他们也知道,任何外相都有当下性,不能直接在这个时代套用,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眼光和思考方式,至于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行为和选择,取决于承载者自己的当下性。所以,直接拒绝是愚蠢的,盲目照搬也不见得聪明,真正的聪明人知道该拿起什么,又该丢掉什么,他们永远不会跟随任何潮流。
潮流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人的某些心念被叠加后,有了重量,于是显得很有影响力,能左右很多人的取舍和选择。但人的心念在随时变化,被叠加的心念也在随时变化,因此世界上的潮流同样在随时变化。世界总是变来变去,人们也在东奔西跑,跑到最后,终于不知所踪。与其说人在轮回,不如说人的心念在轮回,它一直主宰着人类,人类历史于是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人们迷在其中,一生又一生。
包括现在,窗外早就春意盎然了,四处都是红红的花绿绿的草和柔柔的风,但有些人内心的天空里总是充满了雾霾,一年四季都见不到阳光,阴冷潮湿,毒沼遍布。我曾试着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那股霉臭的味道让我不由自主地皱眉和抗拒,肮脏浓烈的毒雾遮挡了视线,我极力地想要看清身边的人群,却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轮廓,脑子也像生锈的机器那样,跟不上身边所有事情的运转。于是,我很快就从那种心灵空间里走了出来——你想,如果一个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他能感觉到快乐、幸福和安详吗?
当然,这样的心灵空间不会凭空出现,它是心里的执著一点点积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必然结果。所以,心还是清新干净些好,不要有那么多的杂念和执著。安住在明净的当下,享受轻抚身体的每一缕微风,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真的不需要世界再给你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