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是上古拉丁文学最后一位大作家,也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第一位大作家。
他出生于北非,出任北非港督希波主教,以76岁高龄逝世,他逝世的时候,该城已是四面楚歌,兵临城下的是后来导致罗马帝国崩溃的哥特人。
奥古斯丁生逢罗马太平一去不返之世。入侵的蛮族突破帝国防线,外忧兼有内患,军费节流无着落,税捐多方开源,因此动摇帝国的经济基础,农地一片荒芜,基督信仰虽然席卷罗马帝国,教会本身却分崩离析,遭逢异端邪说和有组织的偏激教派两面夹攻,眼看就要随着陪葬。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之秋,奥古斯丁献身教会,适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止有助于巩固西方教会尤其功在教义与教会政策的系统化。
奥古斯丁皈依基督史已经中年。《忏悔录》问世,书中写道: 天地有大美,历久而弥新,我心系之,何其晚也。此时据他改宗已12年,改宗既晚,又感叹青春流逝,这是两股原动力,促使他不遗余力,肯定西方教会在知性领域的领导地位,一方面辩驳外道异端,一方面为基督教奠基意识形态的基础,以确保教会能够化险为夷,度过眼前的黑暗岁月,而这一段黑暗岁月居然长达数百年,罗马政权大动干戈历时几个世代,终于在血流中轰然倒塌,当此之际,古代文学尚能幸存,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奥克斯丁,他深受古典传统的熏陶,精于文学与哲学,将古典文学与方法融入基督教的教育和义理。
为期有益世道人心,他在《忏悔录》中写明早年的生活与改宗的原委,就我们所知,这是上古世界第一部信实可证的自传,而且是一部心灵自传。
全书句句都是奥古斯丁直接向上帝告白,他情态之间谦卑无以复加,但是充满自信,知道上帝对他关怀不已。同时奥古斯丁也记录了自身的感受与人格发展的轨迹,这正是本书得以跻身西方不朽文献的标志。他写到:年纪小小,竟然罪孽深重。他看人的一贯态度,不像希腊人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及其潜在的主人那么乐观,而是视自己为无知的幼童,世处游荡,归无定数,唯有通过永远等待他回心转意的神恩,才能改邪归正。
奥古斯丁一生汇集上古世界知识传统的精华与中世纪宗教情操的典型。他的忏悔是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指标,他的分析思维触角繁复,探索的领域既新且多,摩尼教的神秘主义经院哲学的怀疑作风,占星术上的宿命论,无一不曾品尝。纵深学海之后,他在教会寻得避风港,从此奉献余生。《忏悔录》第八卷自述,他在米兰皈依基督的一幕,生动异常,就在那一瞬间,历史的巨轮从上古转入中世纪,无数的溃败与凯旋,无数的城池一片火海,农村荒芜,举目尽是血雨腥风。历史转型期的划分,究竟要以什么年代为基准,向来议论纷纷,种种统计数字成串,无非是在表明一个历史纪元的结束,而这一切都在奥古斯丁改宗的瞬间显现意义,展露眉目,那一刻是人类心灵史上的一大契机,历史的要义舍此无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66569/b41d184dd6057e5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