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
“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掌握新的思维方式。”
近年来,随着碎片化信息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越来越多患有“知识焦虑”的人们,纷纷去读各种书、报各种班,以期能提高自己。
有的人一年读100本,甚至200本书,通过大量读书去缓解知识焦虑。
但是,真的就有收获了吗,假如现在让你回忆,你上个月读的书,记住了多少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用到了多少,能否讲出来。恐怕多数人都做不到吧。
事实证明,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并不靠谱,依然无法解决我们的核心痛点。
然后有人就说,我读书做笔记,这样不就行了吗,那你想一下你是如何做笔记的呢?
拿到一本书,看到精彩的地方,划个线,做个标记,看到好的句子摘录出来,或者把书的结构做一个思维导图等等。
这样做完后,你发生改变了吗?
我想,多数人应该没有。
02
读书有这么几种境界:
一、翻开书,看到精彩之处,秒啊,划线、摘抄;
二、翻开书,觉得整本书逻辑新颖,结构明确,做个思维导图吧;
三、这本书中有的观点不错,我可以用我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书中有观点或者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想到我自己的经历,我可以写出来;
五、我读完了这本书,感觉非常好,我能把书中的技巧方法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让我发生改变;
六、我不但把书中的技巧方法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我还教会别人做到了。
最后两种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最高层次的读书方法。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创立了成人教育学,旨在帮助成年人更好更有效的学习,这个教育体系有五个公理作为基础:
1、自我导向。即成人的学习要求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
2、关联经验。自己的经验作为学习的一个有效案例,被自己和他人利用,用来理解知识。
3、强调实践。学完这个知识要考虑“是否用得上”以及“怎么用”。
4、聚焦问题。从知识的未来使用转为马上是使用。
5、内在驱动。学习主要靠内在因素驱动,比如专注力、学习力、理解力等,而非靠外部因素,比如考核、考试、考证等。
这五个方法,环环相扣,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从学习知识到转化为切实的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
所谓大道至简,任何事物发展到了底层后道理都是相通的。很多学习领域的大V都采用了类似的学习模式,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别人。
比如古典老师的SS卡片读书写作法,采用四个步骤来进行读书写作:
01、原文摘录:把书籍文章中的对自己有触动的片段摘录出来;
02、概念转述: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个片段进行复述;
03、关联个人:这个知识片段勾起自己哪些经历、回忆、联想,写出来;
04、行动指引:提炼行动点,帮助自己在未来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提供思路;
又比如赵周老师的便签读书法,同样用到了四个步骤来读书写作:
01、认真读取书中的片段;
02、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这个知识点;
03、描述这个知识点与自己相关联的经验;
04、考虑这个知识点以后怎么应用。
其实,这些方法最核心的部分,无非就是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跟自己的经历进行挂钩,变成自己能体会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读别人的书,看到一个观点或者案例,我们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呢,因为那是别人的案例,不是我们的,跟我们没关系。
只有当这个知识点能勾起你自己的体验经历的时候,知识才会进入你的大脑网络,跟你大脑中其他的知识进行关联。
03
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都是唾手可得的,搜索引擎一搜便可得到,微博、公众号、知乎等等各种平台,各种信息一搜一大堆。
这种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却让我们过分的收集所谓的“干货”,从而忽略了对于知识的深度加工的过程。我们走入了一个学习的误区。
知道了怎么样阅读、怎么样写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这种技能。
就像你会背诵力学公式,知道受力分析,但是不一定能打好球一样的道理。
阅读、写作是一种技能,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方法论,而是要把这种技能融进血液里,变成自己一种本能的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