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教世界都香

作者: 苏州的雨巷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2:44 被阅读46次
    染教世界都香 染教世界都香

    对于一个季节的期盼,有时仅仅是一味美食,或者,一抹花香。比如秋天到了,朋友小红心心念念的是那只大闸蟹,朋友小明日思夜想的是那捧炒栗子,我虽然没有特别的念想,但对于一城粘稠而浓密的甜香,还是非常期待的。

    但今年的桂花开得有点晚,“八月桂花遍地开”,但中秋已经过去半个来月了,还是没有多少的动静。中秋的时候,在小花园里,曾经闻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以为桂花就要开了,谁知过几天,香味却越来越淡了,原本该开的硬生生蹩了回去,看来还是时节未到。此后几天,我路过那一株株或高或低,或浓或稀的桂花树,总要多看几眼,怕错过了那最早的花信。

    但就在不经意间,说开就开了。前天终于又闻到了熟悉的甜香味,抬头看,树枝上还只是稀稀落落的几颗,到了今天,已经是满枝满丫了,那些花,仿佛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而花香,非得用浓烈来形容不可了。好在有风,让香味能流动起来,否则,空气凝固着,香味滞留在一起,越积越重,走在树底下的人,会不会像掉入蜜罐的昆虫,无处躲藏,无力挣脱?

    相比于花的香味,桂花的花形就显得并不起眼了,桂花细小,只有米粒般大小,四页肉肉的花瓣,长在细细的花梗上。一小朵一小朵,但这些花总是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花球,长在浓绿的叶片怀里,或者直接长在褐色的枝杆上。但就是这细小的花朵,却能芬芳整个世界,辛弃疾写过一阙《清平乐》,写的就是其在吴江赏木樨,其中是这样描述桂花的: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芳芬。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短短数字,可谓咏桂而得其风神,意境优美又开阔,字字清芬四溢。

    桂花栽种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里就有记载。此后历代都有记述,到了唐代,文人种桂成了时尚,留下了许多吟诵的佳作。到了明初,民间广泛种植,桂花也就成了一种家常、朴素的花卉。桂花得名,是因为其叶子像“圭”(一种古代玉器),又因为其纹理如犀,又叫“木犀”(现在常写作木樨),此后又因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又有仙友、九里香等别称。

    桂花有“崇高”、“美好”、“吉祥”等含义,现在有“折桂”一词,是用来形容那些春风得意、屡拨头筹者的。在历代文人吟诵桂花的诗作中,当数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有种飘逸的仙气,我也极欢喜。

    桂花是种吉祥的花,人们喜欢把它种植在庭院里,作家洁尘曾有个比喻,说但凡是个园子,无论大小,如果没有桂花,就少了基本的元素,如同堂屋里少了张八仙桌,不成个样子。这个比喻倒是十分贴切的。特别是如今,到处可见其身影。除了种在庭院里,我们的街头也种满了桂花树,花开季节,满城的扑鼻浓香。不少城市把桂花当作了自己的市花,苏州就是。我印象深的,还有桂林,这个以桂命名的城市,有着无数棵古老而又青春的桂树,高大得令人敬仰,这也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攀比的。

    桂花还是一味美食,它入馔的历史是极早的。一种最常见的做法,是将桂花腌制成糖桂花,作为辅料加在各种美食里,比如糖藕、桂花糕之类。我极提倡大家都动手来制作一小瓶自己的糖桂花的,当然,并不是让大家都到街头去采桂花。如果自己院子里的,大可慢慢地采,如果是在街头,只要不折枝损叶,细心地采上一捧,也不算什么离经叛道的大坏事。桂花采回来,漂洗晾干,一层桂花一层白糖,或者将其泡在蜂蜜中,就可做成一瓶自家的糖桂花,当然还有一个要点是制作时不要忘了加入几滴“长枳(一种野桔子)”或者柠檬的汁,此法可保其金黄色的本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染教世界都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lf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