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教育也抵不过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三观的形成!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可以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志,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3.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4.吃苦来自日常生活的累积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
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
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
5.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们自己解决。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担负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