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认识到的自卑
说到自卑,它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的一种情绪。先不要急于否认,看看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情结:
觉得自己的外表不够完美;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优秀;觉得自己的性格孤僻不合群;觉得自己天生胆小不敢与人交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知不觉之地与他人比较并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其实这就是“自卑”。
与自卑相对的就是自信,自古以来自信就是一个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点,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但是自信和自卑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两个也并不是一个人的个性或品质。即使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的心里也可能存在自卑,只是自信的人学会了如何与自卑和平相处,如何正确地应付自卑的情绪,所以他不会被自卑所阻碍,反而实现了自身的超越。
二
实现自卑到超越的典型人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而说到超越自卑,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他的人生就是一个草根逆袭的真实案例,他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更是个体心理学领域的著作。这本书将指导我们如何超越自卑,实现人生目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者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富裕家庭。但阿德勒却从小患有佝偻病,直到四岁才学会走路。他长得又矮又丑,是家里众多兄弟里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孩子,5岁那年他因为患了肺炎差点丧命,又遇到过两次车祸。童年的经历和自身条件让他十分自卑,但是他却没有为此消沉,自暴自弃,相反他立志成为一个医生。1895年凭借他刻苦的学习,他终于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的学位,从事精神病学的研究。
从医之后,他因赞同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所而结实这位心理学界的大师,他十分赞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而与之成为好友,并接任了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的重任。
后来阿德勒因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和而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童年的经历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的影响,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相反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目标对于人的影响更大,他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阿德勒将他的观点发展为个体心理学派,并成为了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学术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精典书籍,他在书中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也有对于优越感的追求,超越自卑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生活,正确地人生的三大关系:职业、社交和两性,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建立正确的人生意义。
《自卑与超越》三
2个关于自卑的真相,以及我们对自卑的误解:
1.自卑感其实人人都有,自卑就一定是坏事吗?
心理学上认为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自卑的表现方式与人生态度有关。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温顺,畏畏缩缩,怯懦,胆小等。
然而自卑感却常常隐藏于我们内心不易被察觉,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当众演讲时,你是否会故意提高声调,并且用一些手势辅助自己的表达?
你是否遇到一些人,他们向来很强势,不容许别人置疑他们,反对他们会让他们勃然大怒。
也有一些人,他们会炫耀自己有多有钱,和多少大咖认识或是有过交往,并显示出自己的地位或是权威。
以上这些情况其实也是自卑感的表现,比如强势、不屑,易怒,不容置疑,趾高气昂等。
其实自卑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自卑是推动社会进步,推动我们个人不断优化自身的强大动力。
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点自卑感都没有,那反而就要值得注意了。这说明这个人对自己的所有方面都很满意,那他丧失了继续进步和改善现状的动力。
自卑既能阻碍你,也能成就你。因此自卑感并不可怕,自卑感带来的压力会促使人们去追求优越感,这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所在。优越感就是对自卑感的补偿,自卑感和优越感,就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2.追求优越感,是实现超越的源动力,如何正确地超越?
在从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道路上,有些人因为理解错了优越感的真实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极力追求一种虚假的充实感和优越感,这就是所谓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为了解决这种无能为力,他们会把注意力仅集中在解决当下的“事件”之上,而不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人因为身材肥胖而产生自卑情结,然而他选择和很多胖子呆在一起,因为和他们比起来,自己还算是瘦的,以此来获得优越感;
比如,一个员工在公司被上司批评,这种自卑感带来的巨大压力会让他感到无能为力,他回到家后却把气撒在了妻子和孩子身上来获取优越感;
再比如,一个人小时候曾被老师以严厉的方式对待,他因此产生自卑情绪。长大之后他也同样成为了老师,但他的目的却是从严苛地对待学生上获取优越感。
但是这种做法却终究无法解决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超越自卑最好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积极地通过行动改变自己的处境。
比如有很多山区的孩子因为想要摆脱贫穷而带来的自卑,拼命努力学习而考上了城市的大学,走出了大山;
有一些人在小时候经历了至亲离世,自身疾病等事件,从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对安全感的缺乏,为此这个人从小就立志成为医生,成为了与死亡斗争的人。
四
那么要真正走出自卑超越自我,正确途径是什么?
1. 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则:
像上面那个例子中实现理想的医生,他自己既获得了优越感,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满足了他人的利益,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通过关爱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从内心中相信,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有很多人喜欢我,我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实现超越自卑。
同时,我们超越自卑的目标,应该与人生的意义相结合。而我们人生的意义,其主要来源于个人发展中的三个方面:职业、交际、两性。
1.职业问题: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受到资源的制约。我们当以什么方式面对我们生存的环境?
2.交际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必须要群居才能生活。那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身边有多少支持者和朋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3.两性问题:个人和社会的维系始终离不开爱情和婚姻。我们和伴侣如何相处,如何共同延续生命?
其实我们拼尽全力去生活,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的本质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合作问题。
所以想要真正超越自卑,人就必须要学习贡献和合作,把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把超越的目的与人生的意义联结起来。
2.如何通过合作,在个人发展的三个方面中克服自卑实现超越呢?
既然合作是克服自卑最根本的方式,那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时刻关心与自己合作的人,并为之奉献,从中获得自身的价值感,也可以说是自我效能感。
在《自卑与超越》之中,阿德勒对于奉献的要求几乎已经到了圣人的地步,我们无需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我们只需遵照现代社会对于合作和奉献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很有效地摆脱自卑情结。
首先,从职业的角度上,社会本就是一个分工与合作的产物。从农耕时代开始,人们就按自身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分工。种植、采集、生产等,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人类社会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而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为个人,我们无论是身处哪个职业发展的阶段,都不可能单打独斗去完成一切工作。
合作就意味着要相互理解,善于沟通,并懂得换位思考;合作就意味着与人为善,不挑事端也不吝惜帮助;合作就是说话做事真诚谦虚,委婉得体。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懂得合作的人,得到的资源和帮助必然会更多,成功的机率也会更高。成功所带来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很高。
其次,在人类交际的角度上,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人们的最基本的需要,但每个人的处世哲学却不尽相同,有的人甘于奉献,不图回报;有的人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已;有的人随和大度,热心宽容;有的人精于算计,锱铢必较。
显然,那些乐于与人合作与奉献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肯定,也容易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不易产生自卑心理。
最后 ,在两性婚姻的角度上,说得功利一些,婚姻本就是一场合作的契约,夫妻双方要充分理解合作和奉献的意义,并具有合作意识,才可能把婚姻长期地经营下去。
在婚姻关系中,我们要给对方更多地关心,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关心。夫妻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男主外还是女主内,只是双方的分工不同而已,并不存在收入高的一方地位高于收入低的一方的情况。这样也就不会使任何一方存在约束感或自卑感了。
一旦双方之间的关系,有一方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时候,这段关系就面临危险了,因为合作的态度已经荡然无存,不平等不奉献的态度,必然导致不稳定的感情。
五
启示:正确解读自己的经历,并从更大的格局去思考和观察自己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卑主要来源于职业、交际与两性这三点。书中也大篇幅地写到了童年早期经历和日后所受教育对于我们是否产生自卑情结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实际上,即使童年的经历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影响更大的,是我们如何解读这种经历,以及如何真正将自卑变成内心激励自己不断改进的动力。我们只有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才有可能克服职业、交际、两性这三大人生问题。真正战胜我们与生俱来的自卑,实现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当我们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借助个体心理学中的理论,寻找到一些指引。我们要跳出孤立的个体思维,把自己放到更大的价值体系中,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通过这种方法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看清自己的行为的意义何在。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自卑面对生活,我们如何解读自己的人生,这是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克服自卑情结,实现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