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模考试的第三天,已经感受不到第一天语文数学开始之后的崩溃,用金奕瑶和余慧桢的话来说,习惯了就好。
昨晚的答疑还是热烈的,从5:30开始,持续三个小时,几乎不间断。仔细想想,每次考前喜欢问问题的同学几乎都是同一拨人。下午3:30开始,3班的海弘,奕乔,佳慧就来答疑了。佳慧说她是因为书看不下去了,带了别人问她的问题来问我的,顺便和我聊聊。晚上,小廖来答疑的时候也说了类似的话,书已经都不想看了。这究竟是考前的倦怠还是焦虑呢?
这几天,办公室里经常会有学生来坐着,不问问题,也不说话,就是挨在身边坐着,气压极低。如果你尝试让他开口说话,他就开始吐槽考试制度不好,学校伙食不好,同学相处不好,甚至也抱怨早春的天气不好……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挨着他身边坐着,他不开口,我也不说话,间或递个小零食给他。我们开始聊聊喜欢的小零食,再聊聊喜欢的歌,喜欢的人,喜欢的其他东西,聊着聊着他就兴奋起来,带上小零食美滋滋地走了。
早上,还有几个肆华的同学来答疑,问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知识点,主要和记忆有关。我听着她们带着哭腔的抱怨:什么都记不住,笨死了。我安慰她:人在紧张的时候会出现记忆的短路,这很普遍,只是反映出了临考的焦虑而已。有时候在考卷上的试题,明明是复习多次的内容,大脑偏偏却对答案一片空白。尤其是面对需要大量背记内容的科目或者考试,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大量的无效记忆过程。所以掌握正确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在临考前这一个月显得尤为重要。
脑中闪过莱纳德记忆法,我曾经将这个记忆工具改头换面包装了一下,用于至美自清的寝室学习,貌似效果还不错,三模之后也可以给肆华的同学们试一试。
莱德纳记忆法的操作很简单:准备三个“盒子”。第一个盒子中是最生疏,最容易答错的知识卡片。第三个盒子里是掌握最熟练的卡片。第二个盒子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个盒子的学习频次最高。第二、三个盒子则根据记忆情况的不同,学习频次逐步降低。如每天——每三天——每五天。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第一个盒子里的卡片已经掌握,那就把它升级到第二个盒子中,第二个盒子中已经掌握的则被升级到第三个盒子里,而在第二和第三个盒子里打错的卡片则要被全部降级到第一个盒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卡片会逐渐从左往右移动,少数已经忘记的卡片会回到最左边重新启动循环。莱纳特记忆系统事实上就是间隔学习法一套规则化的实操方法。
如果把莱德纳盒子改做盲盒,在一周的学习之后增加一个评价的环节,给学习效果好的同学发点小零食,好像还蛮有趣的样子。
上午的第一场考的是历史,考完之后的肆华大概是很放松很兴奋的,他们围成一圈踢毽子玩,据说毽子还被踢上了楼顶,大家叽叽喳喳地闹成一团,惊扰了楼下高一高二的同学上课。毽子悉数被没收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心情。
早上一楼扫地的清洁工同志告诉我,他帮我把捡到的毽子藏在鱼池后面的窗台上,等着我去取。我早上才刚刚找回的毽子呀,为此早餐都来不及认真给自己煮个面,凑合着吃了点现成的东西。现在可好,所有的毽子都被一网打尽了。
回顾自己带过的孩子,我真没见过肆华这么费钱的小孩呀。
这么想着的时候,我手里的烧水壶不小心跌落,壶口的玻璃裂了,这也是我认识肆华以来摔破的第三把水壶了。
原来我也是个费钱的主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