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像方鸿渐,跳不出自己的这座围城。
——题记
其实我对钱钟书的这部《围城》心仪已久,第一次打开是在去年八月开往广州的高铁上,直到最近才算全部读完。倒不是钱老有多少长篇大论,而是因为我有个习惯——喜欢用琐碎的时间读书,往往一本书没读完,又开始翻开了另一本,所以总是会这样,把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跨度变得很大。
从去年八月至今这段时间里我的经历还算蛮丰富的,期间也读了其他一些作品,但是对《围城》一直念念不忘,直到最近读完,对《围城》的感受,从一开始的有一点点感兴趣,到故事戛然而止的怅然若失,方鸿渐人生的变化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令人唏嘘。
《围城》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主角方鸿渐留洋归来,从他受到众人吹捧到最后无人问津,他对待人生、爱情、婚姻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我发现很多很棒的作品,往往都是悲剧,或者是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比如金庸的《鹿鼎记》和《天龙八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围城》里的故事无需怀疑是一出悲剧,主角方鸿渐的人生是悲剧,并且围绕着他的各个人物,无不是在无奈中度过了一生,赵辛楣苦恋苏文纨半生无果,苏文纨又千方百计接近方鸿渐但仍以失败告终,方鸿渐的家庭里,妯娌不和,充满各种明争暗斗,方鸿渐自己的事业从来就没有顺利过,在家庭、婚姻、感情各个方面都是失败者,也难怪,一个在国外「游学」多年,不学无术,靠着买回来的假文凭混吃混喝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呢?
在社会环境这方面,《围城》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大陆作为故事背景,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到处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政府官员腐败不堪,工农商各个行业的人,甚至连学校里的老师,都迂腐顽固,从西方传入的新鲜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发生强烈的碰撞,有些人以崇洋媚外为荣,有些人以墨守成规为己见(其实直到今天这两种人还是存在的)。
钱老描写的社会下,处处充满压抑的气息,从方鸿渐的求职经历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处处靠关系的社会,没有各种关系为你开路的话,简直寸步难行,方鸿渐虽然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是毕竟留过洋,在当时那种落后的社会里足以胜任很多工作了。然而,他仅有的几个工作机会,全部都是靠亲戚、朋友的关系才得到的,在银行的工作,是「岳父」周经理提供的;在国立三闾大学的工作,是朋友赵辛楣推荐的;回到上海在报社的工作,也是赵辛楣提供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婚姻的态度,老实讲,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就不想结婚的书,甚至对「爱情」都会失去信心,钱老和夫人杨绛的感情很好,却能写出这样的书,看来钱老还是有蛮丰富的经历(嘿嘿)。
《围城》中对婚姻的态度正如书名这两个字——「围城」,关于婚姻,书中的人物不止一次讨论过,第一次说到「围城」时,是在方鸿渐、赵辛楣、董斜川等人的饭桌上: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
书中对结婚的态度是这样的:婚姻是一切感情的终结者,无论和结婚对象的爱情,还是和朋友的友情,又或者是和亲人间的亲情。
方鸿渐在和孙柔嘉订婚之前,孙柔嘉是一个性格柔顺得无处挑剔,又十分腼腆的人,但是在他们订婚之后,她的本性变逐渐暴露出来,最终自私的本性显露无遗。
在结婚之后,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家庭和朋友十分厌恶,常常叫鸿渐疏远他们,而鸿渐也渐渐地疏远了家庭和朋友,我觉得,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生活中不应该只有结婚后的小家庭,原有的家庭和朋友是不能疏远的,而孙柔嘉的目的是要让鸿渐疏离所有关系,最终无依无靠,只能任何她驱策。所以为什么说「婚姻是一切感情的终结者」,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由来的。
随着鸿渐的结婚,还有他与家庭、妻子——孙柔嘉之间关系的逐渐僵化,故事也在慢慢走向结局。
书末鸿渐在与孙柔嘉的一场争执之后同落地钟一样倒在地上睡着了,睡梦中还在做着和妻子和好,家庭和睦团圆的美梦,故事到这戛然而止,让人有些猝不及防,意犹未尽的同时也让人思考,到底是希望方鸿渐和孙柔嘉夫妻重归于好然后继续无尽的冲突、争执、和好这样的无限循环呢?还是希望主角方鸿渐与孙柔嘉决绝,勇敢地踏上寻找唐晓芙之旅?
由于篇幅关系,几个片段的笔记等到下次再单独写一篇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