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5月份开始第一次写作,截止到今天,写了8个月,不到一年。但是就是这仅仅的8个月的时间,已经让我拥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以前的自己,浑浑噩噩,每天无所事事,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拥有了自己精彩的生活和人生,内心无比焦虑,但是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在想,或许自己真的就这样了吧。
直到我从去年5月份开始接触写作,第一次把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用不怎么通畅的语言写出来时,顿时感觉心情舒畅,压抑了很多的情绪,瞬间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一天未断。虽然跟持续写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大神没法比,但是从我自身而言,这已经是我最好的状态了。
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哪件事可以坚持了这么久。
唯独运动和写作,坚持到了现在。真的受益匪浅。
一、心态越来越积极、平和
写作是极佳的“自我疗愈”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当你下笔倾诉的一刻开始,你便开启了内心疗愈过程。
之前的自己,因为各种压力,每天回到家都是愁眉苦脸,什么话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就想一个人待着发呆。
有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具行尸走肉,已经完全没有了思想和灵魂。
每天都在机械重复各种无聊的事,刷短视频,看无聊剧,不看书,甚至连文章都懒得看。
天天重复这些内容,感觉生命质量如此地下,还天天跟个傻x一样幻想着发大财,买豪车、住别墅,达到人生巅峰。
活脱脱一个无聊、懦弱、毫无生机的机械人。
直到有一天,公司裁员,我侥幸留下来时,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危机就在身边。
于是开启疯狂自救之路,也就在那天,我开始通过写作去寻找一个“丢失”的自己。
也就在那天,我开始了写作反思之路,在当天的反思日记中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当一个人爱面子的时候就会过多在意别人的目光和看法,我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感觉这是自己的一个软肋,必须要改掉这个毛病,不能过分好面子,否则会一直吃亏。另外也要必须开始自己的写作和阅读计划,不要等到完全计划好才开始,必须要先开始才能逐步完善。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但是写作这条路,我想尝试一下,就算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好歹也算个技能。
自此,每天的写作反思,就成为了自己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有当天发生的一些事的思考,也有自己看过的书,遇到的人,思考过的问题的自我触达和深度考量。
通过这件事的坚持,我的心态越来越好,很少再有大面积焦虑,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坚定和自信,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和笃定。
这种平和的心态,让我越来越相信长期主义,也越来越相信坚持的意义。
通过写作和自我反思,也让我把运动坚持下来,并成功减掉20公斤体重,整个人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有时候回想,感触太深了。
一年前的自己还是个油腻的大叔,颓废、沮丧、焦虑、无聊,这些负能量词汇都是自己当时的标签。
而现在,积极、自信、坚毅、乐观成了我的精神支撑,不管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精神上,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就算在物质生活方面依然没有大的起色,但是自己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相信未来的道路,也越来越相信写作的力量。
如果你也有跟我之前一样的焦虑和彷徨,不妨通过写作去纾解,随着写作和思考的深入,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平和。
怎么做?
不妨从写每日反思开始。
把自己每天见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到的任何东西,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想这件事带给你什么思考,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自己接下来怎么去做。
不用纠结字数多少,两三百字也可以,一两千字也可以。只要这件事能坚持做下去,一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知道了自己越来越无知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大学》,里面提到一名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学校的大讲堂节目邀请她去做一个讲座,而她一开始是婉拒的,理由是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无奈最后推脱不过才答应参加,最终讲了自己父亲钱穆的故事。
你看,作为一名院士,顶尖学者,都认为自己还不够水平去做一个演讲,这足以让我们看到,越是水平高的人,越低调,越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我不能跟院士比,但是这种懂得越多越低调的道理,我通过写作过程,感受却是越来越深刻。
我以前总喜欢吹牛,什么样的话题都喜欢去掺和,总想着去用自己所谓的理解去驳斥别人。大有显摆自己的意思。
实际上,自己所表达的内容,都不是自己的,甚至都是曲解,完全不正确。
自从写作之后,因为阅读了大量资料,思考了大量内容,开始慢慢觉得,这些无意义地探讨,的确太浪费时间。
虽然“费曼学习法”强调,可以通过讨论去输出内容。但是平常的一些无意义讨论,都过于空泛,毫无根据,甚至是胡编乱造。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达克效应。
简而言之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各种“杠精”横行,他们仿佛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运行密码,到处贩卖自己所谓的观点和理论。
这种人都处在达克效应曲线的“愚昧低谷”,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通过大量读书和大量写作,我开始有意识去接触一些理论观点,接触到一些思维模型和认知观点,彻底改变了我的假大空思维,我越来越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也越来越不喜欢去讨论一写自己不熟悉和不了解的内容。
更希望把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而不是用在讨论一些超出自己研究范畴的内容。
曾经有哲学家说过一个比喻,一个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越大,周长越大,接触的外围越大,也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读书阅读,写作越多,越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
知道了这个无知,也就越激发自己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或许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我现在已经摆脱了喜欢高谈阔论的毛病,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都用在写作读书上,思考能力也在这一点一滴的坚持中慢慢积累起来。
三、明白了好习惯的重要性
写作这件事,是我人生中第一件能坚持这么久的事。通过写作习惯的培养,也同时促进了运动习惯的培养。
写作和运动两个习惯,让我彻底看到了好习惯的威力。
什么是习惯呢?
人所做出的各种行为和思考,都是大脑中的神经回路的一个放电过程。
你做出一个习惯性思考或者行为,就是大脑放电,然后电荷通过神经回路跑过去的过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脑喜欢习惯,因为有现成的路径和可以预知的回报。
而你去养成一个习惯,但是没有现成路径,大脑会觉得存在风险,就开始出现抵触情绪。
一件事,只有坚持到成为习惯,才能变得具有力量。
杜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大概有45%是在习惯的力量下支配的。
也就是说,有时候你去写作或者读书,或者其他什么事,都不能完全地找到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形成一种习惯。
而要真正不费力地去做一件事,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把它养成一个习惯,用习惯的力量去完成它。
举个例子,关于写作,为什么你每天都不能很好很固定地去写作呢,亦或者可以做到每天写,但是很多时候都无法快速思考出一个观点。
其实就是写作的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即所谓写作节奏没有把握好。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固定时间去做一件事,时间久了,到了那个时间点,大脑自然会支配你去做,而不过过多消耗意志力。
那你可能会说,前期养习惯的过程比较痛苦。的确是这样,前期需要做大量刻意练习,需要投入自己很大的精力去做一件事。
《微习惯》中曾经提到过,一个行为变成习惯的平均时间为66天,但是不同行为所需要的时间差距都很大,从18天到254天不等。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所谓21天打卡即可养成习惯的说辞,更多是一种噱头。
对于一些很简单的行为,比如起床后喝杯水,坚持21天或许可以成为习惯。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行为,比如每天早起做100个俯卧撑或者每天跑10公里,并不是坚持21天或者30天就可以做到。
可能需要你坚持三个月甚至更多,才会成为一种习惯。
所以,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要解决写作节奏的问题,就要从非常小的一件事开始做起,通过拆解目标,变成一件件非常小的事,小的不用消耗意志力就可以完成,那么在复利效应的加持下,最终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那具体怎么做呢?
一开始定的目标是每天完成各种平台文章,要有理有据,这个显然是有一定难度,那我可以变成先写自己的感悟,能写多少写多少,不给自己设限制。
通过完成一件很小的事,去积累能量和信心,每天都如此坚持,最后肯定会拿到成绩。
四、写在最后
自己写作近一年来,收获了太多,成长了太多,甚至超过了自己以前的总和。这近一年,自己的每日反思写了将近70万字,摘录的公开发布的内容也有了30万字。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了。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觉醒,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知道写作这件事的好处呢。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现在开始也比不开始的强。
写作是人生底层能力,是值得深耕一生的技能。
或许我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家,但是通过写作让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些认知的变化,一些习惯的变化,一些状态的变化,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我喜欢自己可以在写作这条路上继续精进,继续努力磨炼技能,希望早日成为一个有作品的人。
无论如何,写作这件事,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相信你也可以,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