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十月,陆续有同学开始忙论文开题的事了。想想自己在写论文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心态变化,很想记录下来,为那段充实而又充满焦虑的时光。
任何事情,都是经历的时候觉得太苦了,似乎就要坚持不下去。可是等你真的熬过去了,在回味过去的时候,甚至还会有点怀念那段时间。
可能在人的记忆里,总会把过去的事情美化吧。
归结起来,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经历了4个心态变化:茫然、焦虑、专注、豁然开朗。
就仿佛是翻译的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茫然
说实话,在和导师商讨论文题目之前,我对如何写硕士论文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虽然平时课堂上会写一些小论文,但都没有毕业论文那种宏大的规模。本科毕业时写的论文现在看来,根本算不上研究,更别说有什么独创性的观点。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选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再看一些参考文献,论文就成型了。
于是我自以为是地在给老师的邮件中长篇大论,讲自己关于选题的构思,还自觉逻辑特别清晰,选的都是特别大的方向,趋势啊、转型啊、创新啊,还自觉角度够宏观。然而等到的是老师的暴击:
在确定题目的时候,你首先想一想,自己的研究资料从何而来?
你的研究资料是独家或者独到的吗?如果不是,其他人也能得到这些资料,那么你的研究结论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你需要寻找独家研究资料,这样才能写出独家的论文。
可以预见的是,你的论文里,人云亦云的东西会很多,这并不是合格论文的标准。
老师始终跟我强调的,是资料的独创性,即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获取来的资料,而不是网上随便一搜就一大堆的东西。
这里就涉及了研究方法,可当时的我虽然上了研究方法的课,却没怎么实践过。
于是,我又跑到老师给低年级学生上课的课堂,听了她的一趟量化研究方法论课。后来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思路慢慢清晰。在给老师的邮件中,我说道:“现在我明白,研究并不是泛泛的描述别人已经说烂了的问题,而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观点,并运用量化或质化的研究方法去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归纳。”
那么,如何能找到有自己独特思路和观点的选题呢?
这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情况,以及你个人的爱好。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事往往特别投入,且不觉得累。在写论文的时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研究的价值也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在迷茫至极的时候,我想起给我们上过传播学史的陈力丹教授,于是给老师发邮件,也得到了老师的指导。
老师们反复强调的一件事就是,论文的角度一定要小!
这一点,也在后来反复被验证。硕士论文3万字,你能在这篇幅内论证好一个小角度,就算是成功了。大的角度,必然陷入假大空的逻辑空洞,说一堆和没说一样,那不叫研究。
结合陈老师的意见,再和自己的导师商量,我选取了儿童绘本这个方向,老师也觉得可以做。但又提出了疑问:你到底想怎么研究呢?不同绘本的主题必然不同,你期望的结论是什么?引进绘本故事生动的标准是什么?衡量绘本内容高低的标准,不那么容易确定。
这就又让我陷入了茫然。
2. 焦虑
思路再次停滞。我泡在图书馆看各种关于论文写作的书,在知网查关于绘本研究的资料,却迟迟想不出可以突破的点。
一个周末下午,打开邮箱,忽然发现导师的一封邮件,通知我下周三上午9点参加开题答辩。可是,当时我的思路还是乱的,赶紧把已有的想法整合,形成一份并不满意的开题报告。
开题答辩那天,有3个老师。除了我的导师,还有学院新闻史论部的教授。我说了自己的选题思路,老师给了很多意见,建议我只选取几个绘本进行文本分析。当时我选择的绘本中有一个是关于死亡的,我也倾向于以这个为突破口进行研究。老师们觉得这个方向有新意,触碰了很多人忌讳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又对人们非常有意义。
开题答辩之后,我好像思路忽然打开,回去后一鼓作气写了三章内容。当时的桌子上摆满了关于死亡主题的书和研究资料,周末基本都是在图书馆看书。
和导师又来回了几封邮件,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想不起有多少次,我烦躁得想放弃,不想写了,但第二天又克制着自己找资料、想思路。
在这种焦虑的心情和想放弃的想法交织的过程中,我的论文开始慢慢成形。
3. 专注
当时,我读了好几本死亡哲学的书,调整了论文的框架,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独特性的研究资料。导师的建议是使用“社会记忆”及相关理论概念,参考《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在导师看来,不仅是教育,而且也是传承社会记忆,体现我们的价值观。
绘本把死亡这件隐秘的事公开化,这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教育。导师的另一个建议是,从中国人的生死观入手谈这个话题。
这又给我打开了思路,以绘本为载体,从生死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具体选择的绘本进行文本分析,最终呈现一个架构完整的论文。
专注写论文的过程持续了3个月。
有了思路之后,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不再想只没头苍蝇般乱撞,也知道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尽量找自己分析出来的独特性的资料。
4. 豁然开朗
答辩那天,一共有5个老师,两个校外的,三个本校的。我是那场答辩的最后一个。坐在教室听前面几位同学被老师批得特别狠,心里非常担心。
最后到自己了,自述结束后,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因为对自己的论文内容有足够了解,我回答得还算不错。
答辩委员会老师说,在这场答辩中,就我和另一个女生(同一个导师)的论文完成度最好,有自己的观点,也有足够的论据支撑。
最终,我们都以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当天在其他教室的答辩中,有几个同学没有通过,进入了二次答辩。
这让我不禁感谢对我无比严厉的导师。正是因为她每一次严格的批评,才让我不得不推翻再推翻,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也让我认识到,一切成果,都来之不易。每一份光鲜的背后,都有无数个点灯熬油的苦逼岁月。
有些人说,没认真写过毕业论文,就不算读了一回研究生。现在我完全理解了这句话。
还有人唱衰毕业论文,说毕业论文坑了中国的大学生。可是我想说,能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感谢我的学校和导师对论文要求无比严格,不能东拼西凑、两三天就弄出一篇论文。说实话,在写的过程中,我曾无比羡慕别的学校对论文要求那么松,怎么自己就这么倒霉。
写论文是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什么叫研究生?就是你自己要能独立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
而不认真对待自己的论文,觉得糊弄一下或者找个代笔的写就可以的人,没经过这个备受折磨的过程,也自然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研究。
于是那些人就会说,中国的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什么用都没有。可是,你想想,如果连一个3万字的研究都做不到,你都读了些什么呢?
从最开始研究方向的假大空到最后落到实处的小角度,再到通过导师的指导选取适合自己论文方向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读过数不清的书,也在数不清的深夜苦苦思索。当时绝对是痛苦的、想放弃,但我熬过来了,才知道那段经历对自己的宝贵。
它让我懂得什么叫研究,作为一个研究者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它让我懂得坚持的意义,遇到困难就退缩,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
它还让我懂得,没有什么事情是轻而易举的,你想获取,首先就必须付出。
没有日日夜夜的痛苦思索,不会有最后令人满意的答卷。正如在生活中,你不去努力,却终日幻想,除了流逝的时间,你什么都没得到。
这就是写论文带给我的经验和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