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韩寒:《别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 和 钱儿妈 :《慢养的孩子,却让我看到快进的结果。。。》。略有触动,关于写作的纠结和育儿的反复自我提醒。两个要点,第一、现实世界的距离和虚幻想象的贴近,当真实地反应在其中的残酷。第二、成长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想研读完整的历史,一件事必需有三个版本的汇合,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失败者书写的历史,女人书写的历史。
先谈第二点,我们平时认知的历史我们基本上永远也无法阅读到三个完整的版本,只是看到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而失败者书写的在野史,女人书写的更加是接近零。人是善忘的动物,比鱼的七秒记忆多不了多少。如果我们自己真实地记录,如实地记录,那就有胜利和失败的两个方面,尤其在育儿上面,可以加上妈妈的记录,以及祖母的记录,那怕回忆,也可以形成家史的完整度。现在的家长也许比任何一个时期的家长的焦虑面积都大,尤其在一线城市更加如此,资讯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细腻程度的超越想象,轰炸的你无处藏身,哪怕你躲到地底30米。所以你只能随大溜或者蒙头做鸵鸟,估摸想自己拥有独立思维,太难太难,你周边的人未必有啊。我们自己记录育儿的成长记录过程,夫妻一起写,再将身边的话语记录下来,完整地记录下来。孩子的成长自有节奏,尽量纵向比较,少量横向比较;其实自己在写作也是,尽量纵向比较,少一点横向比较,幸福感会强烈很多。人比人——死;货比货——扔。
“今早刚一睡醒,儿子就钻进卧室,跟我聊上周刚买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那是一个完整版的英文原版全本,儿子说刚看了几十页,决定暂时放弃,还是回去看Classic版(给青少年的简化版)的名著。这些话不是来征求我意见,而只是一个正常告知。我追问了一句这个决定的原因,他说,开头介绍部分太繁琐了,看着有点累。我笑笑说,挺好,怎么舒服怎么来。他走出卧室前回头说,事实证明你说的还是对,直接读全本压力太大,先读Classic,再往上读可能更合适。愈发觉得,对孩子可以慢养,但养的是慢下来的心,而不是慢下来甚至停滞不作为,大撒把的行动。而如此,或许孩子会回报给你一个快进版的结果,也或者并没有。但无论怎样,你都会看到他们越来越独立,自信,有主见,以及愿意拼搏向上的主观意愿。”[引自:钱儿妈 :《慢养的孩子,却让我看到快进的结果。。。》] 这一段钱儿妈和钱儿的沟通和互相的感知,接地气,也容易触动。
写了几篇小文就有点焦虑,似乎真不应该。
再谈第一点,业余和专业、甚至职业的差距。这事和师北宸老师,还有同期学友老蝈对话过,我们都有被专业队的乒乓球或者羽毛球运动员吊打过的经历。此时,韩寒已经写得非常好,就不多言了。业余自我琢磨,跟系统性、长期专业性的训练出来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写作也是同理,耐心写写再写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