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专业阅读的误区
——阅读《构筑合宜的大脑》
文‖张爱敏
再一次翻阅《构筑合宜的大脑》这本书,再一次把“这场真诚而深入的恋爱”进行到底。还记得那段为之喜,为之狂,为之泣,为之怨的初恋时光,还记得那些历经痛苦、怀疑、冲突、惊喜的阅读岁月,还记得沉潜其中,幡然顿悟,疯狂购书读书写作的漫漫长夜。
日子,在指缝中悄然滑落,但思想却在书香中沉淀,忘却了抱怨,拥有了愉悦。就这样,行走在阅读的岁月里,痴迷在成长的跋涉中,陶醉于心灵拔节的美妙旋律中。
感谢相遇《构筑合宜的大脑》,感谢铁皮鼓深邃而理性的解读,更感谢我自己——在这张阅读地图中探寻到自己的阅读路径,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与行走方向。
是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读书,特别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来读呢?《构筑合宜的大脑》像一座灯塔,指明了我们阅读的方向,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这本书首先指出了一些教师存在的阅读误区:一是要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二是区别真技术与伪技术;三是不要在词语的丛林中迷失。
曾经的我,也一度沉迷于一些流行图书和励志图书中,沉湎于赏识教育中,沉醉于管理技巧类的书籍中。然而,成功并不是那么简单,教育的秘密不在于逆转的一刹那,而是隐藏在岁月中,隐藏在“润物细无声”的安静润泽中,隐藏在“随风潜入夜”的安静沐浴下,忽略了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慢慢地,我潜下心来,开始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新课程?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于是,我慢慢地回归经典,回到课堂,回到实践。于是,我开始反思,我开始回归原生态的教育,我开始拥有真正的幸福与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真正理解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内涵。所谓的成功,只是额外的奖赏,分数与名利不应该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
一个学科教师的成功源于学科在教室里散发的魅力;一个班主任的成功,源于构建真正优秀甚至卓越的班级。我发誓要构筑一个卓越的班级,我发誓我的每一节课都是与学生生命的一个又一个约会。我憧憬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我期待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柔和而优雅。我向往教室里没有恐惧,唯有尊重与信任,唯有诚信与慈爱,唯有全力以赴与严格要求。这一切一切美好憧憬的实现,都源于教师专业阅读,都源于教师专业阅读的回归。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阅读书籍层次的不同,决定了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下。由此可知,阅读书目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
然而,阅读书目的选择仅仅是找到了成长的方向,要抵达目的地,更重要的路径与方法的选择。专业阅读的路径究竟是什么?与其他阅读有什么不同?什么阅读方法才是有效的阅读呢?
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选择书籍的尺度,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图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逐渐尝试知性阅读;我开始借鉴阅读地图的基本思路,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于是,带着问题,字斟句酌中,幡然顿悟中,我脑子有了一张逐渐清晰起来的独特的“阅读地图”,一个完整的专业自我逐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