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打卡】第158天 20211020
【书目18】《教养的迷思》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译者】张庆宗
【版次】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页数】456页
【进度】二版序言、一版序言、前言部分
【摘评】
也不记得这本书具体是那一年买的了,应该有个两三年吧。书架上搁了很久,塑封都不曾拆。今天之所以拆了开读,是因为最近读的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想一并读读,希望能在联系比较中获得一些新的感悟。
序言和前言提到本书面世时遭受了各种非议,因为本书的观点彻底颠覆了心理学界已有的“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作者说:“专家们”是错误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女子,敢对心理学界的权威掷出如此结论,实属罕见,更是可贵呀。
扉页上的纪伯伦的诗也是尤为值得称道,特地拍照留存如下:

【打卡】第158天 20211022
【进度】第一章(1–16)
本章中所说的“教养”,传统上认为即是抚养方式。一直以来,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心理学专家,都认为决定孩子成长的要素主要有二,一是遗传,二就是教养。
除了基因之外 ,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作者将此称为“教养假设”。作者认为这样的教养假设之所以被广为认同,是因为人们混淆了教养过程中“遗传”和“环境”所起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遗传”因素,而非“环境”因素。通俗一点讲,你以为“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其实只是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慢慢显露出来了“基因”特点,而不是被你提供的环境熏染而至。所以作者说“教养”不同于“环境”。
这个结论还果真是有颠覆性呀。
【打卡】第159天 20211023
【进度】第二章(17–38)
本章列举了诸多事例来阐述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是“先天禀赋”即基因的影响。
原因有二,从正面来看,父母是在将基因遗传给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生长环境,而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取决于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终究起作用的还是基因。从反面来讲,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会在孩子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同样的父母面对家里不同的孩子往往也会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教养孩子不的父母单方面的事情,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做的事情。
【打卡】第160天 20211024
【进度】第三章(41–62页)
社会化研究者认定后天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而行为遗传学者认为先天禀赋更为重要。作者在厘清他们各自研究的局限后提出:以上两种解释都行不通。
【打卡】第161天 20211025
【进度】第四章(63–90页)
本章的标题为“分离的世界”,开篇引述灰姑娘的故事证明:人在不同情境中会表现出不同人格(性情)。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确会扮演不同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切换的非常快和顺利。那么哪一个自己才是真的自己呢?家里的?还是社会的?作者一再强调,社会化研究者认定的教养假设都是在有利于得到他们认可的结论情景中作出的测试,因此结论过于主观。作者认为与其过多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因何而来,不如多研究一下他们在家以外的世界如何表现,因为那才是他们余生要过活的世界。
【打卡】第162天 20211026
【进度】第五章(91–112页)
在本章中,作者追溯了历史上诸多原始部落对待儿童的养育方式。过去父母们不会因为如何养育孩子而焦虑,他们依照最自然的方式养育孩子,甚至不会和他们讲话。当孩子三岁左右后就把他交给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照顾。很多孩子都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懂得规则并学会相互帮助的。
作者认为,教养方式是由文化规则决定的。过去的父母依照他们的文化来养育孩子,而今天的父母所遵循的重要文化规则之一却是“听专家意见”——然而这却如空中楼阁。
【打卡】第163天 20211027
【进度】第六章:人的本性(113–142)
本章主要以黑猩猩为参照物列数了人的诸多本性:善于模仿、心智的自然成长(从小就有洞悉他人内心的能力)、天生仇视外来者(易有敌视情绪、好斗、嗜战)、有发达的大脑、受益于集体生活。
【打卡】第164天 20211028
【进度】第七章(143–168)
本章从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聊起,引出了“群体关系”这个话题。作者通过多个案例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往往偏爱自己的群体而敌视其他群体。相亲、相像、相近的人往往群聚在一起,形成群体后往往具有排他性,天然的与其他群体“敌对”。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生存”和“繁衍”。虽然“现代的人类群体不再局限于亲戚关系,但是人类认知能力深深根植于演化的根基,群体意识的情绪力量来自相当长的演化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群体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唯一希望……”
本章末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作者认为孩子是在群体中得到社会化的。
【打卡】第165天 20211031
【进度】第八章(169–210)
本章名为“与儿童为伴”,内容有点多。
开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给出一个结论: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征,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为什么家庭以外的环境更易影响孩子呢?1.小孩子往往对同龄人更有兴趣。虽然小孩子特别依赖妈妈,但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玩耍,并且在玩耍的过程中互相模仿彼此影响。二战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因为有同龄的伙伴得以健康的成长的例子,证明同伴甚至有超越父母的存在价值。2.群体社会化。群体意识是孩子社会化,使他们的人格在环境中不断得到完善。群体意识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持久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社会化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为了融入群体之中,孩子会刻意改掉自己身上不被认可的、不合群的行为特点。当孩子将自己看成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他们就会喜欢这个群体。孩子被同伴接受或排斥与成年之后“终生生活状况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打卡】第166天 20211102
【进度】第九章(211–233页)
本章讨论的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孩子的“文化传承”是经由家长(长辈)而来的,即孩子拥有的文化知识基本是像父母习得的。但是作者通过诸多例子,尤其是移民家庭的事例证明:文化是由儿童同辈群体传承下来的,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
【打卡】第167天 20211103
【进度】第九章(234–250)
今天读了第九章余下的部分。
“儿子之所以像老子是因为他们住在同一个地方、以同样的方式被社会化”。
【打卡】第171天 20211107
【进度】第十章(252-276页)
本章重点讲述“性别的社会化”。
造成性别之间差异的原因很多。先天的染色体不同使得男女各有特点;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使得男性更像男性,女性更像女性。
古今中外,无一例外的是,不论童年,还是成年,女性往往要遵循男性的规则。
【打卡】第174天 20211110
【进度】第十一章(277-306页)
本章重点阐述孩子在学校里如何“被社会化”的。
作者认为,如果孩子在学校里不能找到与自己文化一样的群体,就会不自觉的被大的文化同化,最终与其融为一体。如果能有三五个人一起构成新的子文化,那么他们就会坚守着自己小团体的各种特点而难以融入大的群体。因此,老师的任务不是强调孩子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是设立共同的目标,让孩子们凝聚在一起。
【打卡】第175天 20211111
【进度】第十二章(307-336)
本章作者举了自家两个女儿的不同成长方式,证明孩子的成长受同伴的影响要大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女儿因为选择与“聪明的”同龄人为伴,所以成长的顺利而优秀;小女儿则天天混迹于“小混混”群体,所以走了很多弯路。这样的事例我们通常给出的解释是“生下的”或者是“命”。
作者一直在强调“成年人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而“同伴影响力更大”的观点。读到这一章,我更多了几分“迷思”。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塑造了现实的人,遗传要简单的多,因为遗传了的基因是不变的,环境就要复杂的多了。家庭、社会、学校等各处的人、事、物都会形成影响要素。怎么判断哪个因素重要?个人的个性化差异难道不会导致影响因素的差异吗?
回想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很难分辨出来。甚至,我也不赞同“人在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会伴着我们走进坟墓”的看法。
【打卡】第177天 20211114
【进度】第十三章(337-380页)
本章标题为“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问题家庭之所以成为问题家庭,并不全是父母的责任,孩子也难脱关系。因为“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对教养关系产生影响”。问题孩子的产生习惯上被认为是由父母的“错误胎教”、“离异”、“单亲”、“体罚”、“虐待”等因素造成的,实际上一是由于遗传,二是由于“难以社会化”。
【打卡】第179天 20211116
【进度】381–422页
今天读了最后两章。
第十四章标题为“父母能做什么”。
作者认为对于教养子女,父母并没有教育专家所反复强调的那么重要,父母能做的其实蛮少的,尤其是父母并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左右孩子的未来。父母和专家们应该走出教育孩子“攻无不克的幻觉”。
“你不要去理会专家们怎么说。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可爱,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轻松点,他们将来如何并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孩子是属于明天的,今天的父母的努力最多只能决定今天的孩子过得怎样。那么,放轻松点吧,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再为你无法左右的孩子的明天而过得兵荒马乱,甚至痛苦不堪了。这样的状态说明你不但越位的厉害,也愚蠢的可以。
最后一章细数了教养假设的种种过错及人的记忆的不可靠。
【打卡】第180天 20211118
【进度】423–440页
今天读了附录一:人格与出生顺序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颠覆你过去坚定不移的看法。附录一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格不受出生顺序的影响,因为在家里习得的行为方式不适用于家庭以外的情境。在曾经有长子继承制度的时代,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或许还不小,但今天这种影响随着这个制度的消失一起消亡了。
【打卡】第183天 20211121
【进度】441–456页(完)
附录二: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