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立思考之理性信仰

独立思考之理性信仰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5:21 被阅读17次
    独立思考之理性信仰

    很多人问我:你是不是失去了信仰?怎么把佛教写成这样?

    我反问:佛教应该是什么样呢?

    我再问:如果让你选,你需要无所不能的佛陀?(能够改变业力,影响命运;帮人完成心愿,且丝毫不计酬报。)还是邻家先进的佛陀?(不能替你做什么,只是作为前辈存在;传授经验,让人见贤思齐。)

    在我心里,答案确定为是后者的。理由:祂若无所不能,还不急将我特招走?

    回到我对神学的判断,首先我不渴仰形上神,那是不具人格、不可理解的存在;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不是可以用膜拜交流的对象,一切有形的信仰手段全都无法企及。

    其次人格化的造物主神、律法神。如果真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那会被许多悖论难住。否则也就不会有神学的发达、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的解放。我还是维持一个意见:如果造物主能够干预因果,那祂为什么不直接让我见证?

    我也不信任民间信仰中,人所册封的神祉;因为神格太低,只能赐予福祸。许多人说效用灵验,这令我非常警惕。天底下哪一分钱是财神发行的?吸金变银,那是号召力与幻术,总还是要加倍奉还的,往往得不偿失。与其做梦,不如实干。

    还有祖先神、部落神,那是血缘性、族群内部的仰望。与特定族群签订协议,人类付出,以换取庇佑。那是间于造物神、律法神与民间信仰的精神寄托,其最大效用是对社会组织的维系,是人间律法的有效补足。

    至于自然神,那是宇宙规律的维系力量,并不具有人格。人们无论信仰与否,祂始终保持自有的状态。从神格上看,是接近于形上神的,但有具体化的作用。科学家努力对自然宇宙的研究探索,是对“自然神”最为崇高的敬意。

    在如此多的信仰模式中,我更倾向于“人间”、“自力”的宗教。人类创造了宗教,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为了未知的存在与未来,放弃眼前的人生,那是本末倒置。所以我接受了宣称基于缘起的业报轮回与出离解脱的佛教。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无中生有”的事,一切自作自受,他力只能引导,并不能代替人的努力,一切基础于个人与当下。所以佛教是一种理性、逻辑、人文的宗教;反权威,反垄断,反阶级。

    不如一般神教那样,刻意注重神秘经验,吸引人们的目光,从现实中抽离。佛教的本怀是纯粹关注现实与存在的,所有宗教成就全都仰赖自己的尝试和体验。唯有熄灭三毒,实现不受后有——出离,才是唯一永恒的解脱之道。佛陀找到了方法,他是第一个胜利者。

    佛教所说的解脱,绝不依赖感观。因为一切作用于感观的事物,都有被“魔”染污的可能,所以我始终坚持不能太依信感观。《金刚经》说:若以色相、音声求佛,不能见如来。犹太与穆圣的意见:不能以形象去皈信。

    落于六根的境界,哪怕光明、梵呗、禅乐、品茗、香道、字画、佛像等,都有成为障碍的可能。作为人格,能力过于低级,如何抵御来自“位格”的试炼。(人会在巨大的感观冲击下情绪崩溃。)

    举例:西奈山经验、穆圣经验、西藏生死书经验。耶和华在西奈山显现,“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又如当穆圣听到来自空中的吉卜利勒的洪亮声音,亦表现出极度的惊恐。凡超过寻常的体验,都会令人难以承受。如《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所说:“业障深重,遂于其境,生起怖畏,避而未证。”这是人类本性,难免害怕躲避。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全凭感观体验;凡感观能力所不及的“存在”,人类便无法理解。如今科技发达,有仪器可供使用,将不可直接感知的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取得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从而艰难探求,未知世界的真相。

    从外在走向内里,大脑对信息的运算,以此建构可理解的世界。但我们无法得知,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如果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判断,那么这个世界又该如何看待呢?我们不能轻易定义未知的东西,所以佛陀不回答十四无记。因为超出人的能力,不予置评,以避免无意义的耗费。

    面对感观所取得的信息,大脑是如实反映的吗?不知道。因为我们活在大脑给予的信息中,实况如何?无法证实。退一万步讲,即使上帝真的存在,如何与人类联结?难道不需要用(感与意)“识”去接触?一切基于信息的取得与理解,如果世界上有感观理解之外的存在,那是第二位的。“识”才是第一位的存在。

    人类在宇宙中存在,有太多局限,便只能寄望于未知。这本是朴素的精神寄托,但随着宗教产生,一切变得教条。立场不同,便有说法各异,继而用各样理由去庄严与荣耀,那便是各说各话,各找各神了。

    但是神,谁都没见过。于是推导为形上,一般宗教人士的逻辑是:虽然看不到、感觉不到、理解不了,因为我们目前科技有限。既然无法证伪,凭什么说不存在?然后告诉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证明天堂、地狱的真实。

    我会说:如果我们需要,我们就会感知。所以着眼于身边可理解与经验的世界,这辈子能够与周遭与自己和解,就算成功。抛弃眼前的功课,一味追逐美妙高远,不够踏实。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进入神的完美世界。那是僭越。

    超越现实的存在,由于无法证明,无论说有说无,都是一种试说。负责任的做法是不论,一如佛陀的十四无记。佛陀直面人类的痛苦与幸福,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所有宗教中的一股清流;在目前已知的宗教中,唯有佛教是服务于人的。

    我自二十年前开始接触佛教,先学唯识发蒙,后上溯学习般若,再后来是藏传、南传。又看佛教史,发现印欧文化同源,便必要再进行西方哲学的补课。算是广泛接触,大多浅尝辄止。基本是循着发展过程,逆流而上着学习的。

    受到印顺导师、吕瀓先生的影响,选择了佛教思想发展史,作为我毕生研究的方向。总体而言,精力都放在印度佛教上了,对于汉传佛教,始终都不曾深入。由于能力不足,时间有限,便只能作此取舍。

    计划写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教外人士的。因为目前存在两种倾向:教内对信仰的坚持,视理性思考为“叛逆”;而教外对考据的坚持,视神秘主义为不够“严谨”。我想,其实没有本质矛盾,因为大家都想了解真相。不是吗?如果不顾真相,却固执心中的信念,那成什么了?

    现在人,尤其年青人的知识结构,传统宣传方式会失去吸引力。如今宣称自己信佛的,大多是老年人。即使有年青人接触佛教,也是暮气沉沉。时代在快速进步,过分拘泥过去,长此以往会失去生命力。

    感谢国家政策对佛教的扶持,否则一定抵不过其他宗教的竞争。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信仰人口都超过了10亿。而佛教信众,据说超不过3亿。而这些宣称“信仰”佛教的人,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佛教呢?说实话,并不乐观。

    我努力保持平衡,争取用持平叙述的方式,让那些对佛教陌生的人阅读。从了解开始,逐渐消除一般对宗教神秘主义的戒备心理。先了解,不反感,逐渐放心走近。都说要以“欲钩牵”,因为欲望上钩的毕竟是少数,真正多数是既要有利还要安全。若不打消疑虑,必不能贴近人心。

    第一章有点跨出专业,不过我的初衷是要让大家明白,一切东西都是缘起的,佛教同样如此。佛与佛法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否则就不是缘起,而是无因中生。找到了土壤,通过佛教诞生过程,更容易理解教义。

    根子打好,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龙树、弥勒要作二时、三时之努力。都是希望佛教不要重新落入佛前的窠臼,回归正统。其实,纯谈信仰很容易,因为说错说对,不至于立竿见影。但我尽可能避免,因为容易导致投机。

    在工作中,努力奋斗以实现提薪,还是罢工抗议以实现提薪?如果吆喝吆喝就能实现加薪,谁还愿意努力奋斗呢?我不想本该是珍贵的信仰,被许多人轻易用来做发梦的工具。

    这是我的初衷,知道会很辛苦,因为有两头不讨好的风险。教内会指我为没有信仰营养的研究;而学界会说我为极不严谨的散文。只是因为,我想尝试走一条“理性与信仰”的合作之路。佛教思想虽有发展、有流变,其实回到根本,一切服务于人,人性是关键。

    所以我的写作初衷,本于两大原则:首先回归人性,以人为本。有的时候,佛教为了人性所“累”,太梵化了。举婆罗门教的三大核心主张,何其熟悉。

    第二回归正统,定义清晰,绝不模糊。比如现在有人在佛像前许愿交易,我就定义成民间信仰。不会因为这是正统寺院,就会另眼相看。又比如,企图通过努力改变因果,那就是属于婆罗门与一神教的思想,绝非佛教。

    还有一个困难与误区,我国佛教似乎特别不在意专业。大家都知道:只会拍胆经,做不了医生;只会煮鸡蛋,做不了厨师。但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读一部经,就算懂得了整个的佛法?真正无奈。

    希望通过一些努力,争取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并不想改变什么,但是既然有因缘一窥法海一叶,便将所学总结出来罢了。只是提供大家参考,并无针对什么。如同一道新口味的菜肴,喜欢就吃,不喜欢丢开就是。

    突然想起,自二十年前起,我的座右铭就是“纯粹”,似乎一切都有缘由。佛的信仰在于三毒熄灭,仅此而已,也是不在乎形式的。愿我的努力,使信仰可以很理性。多种价值,平易介绍出来,让人们了解,自由选择。得到养分,提升生命才是关键,不是吗?

    佛陀是真正有教无类的典范,并不搞一条路走到底。因才施教,因缘决定,针对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意见。比如饭店,客人随意点菜,厨师必努力使大家满意。实不能说,只有一个菜,别的都不行,客人不许点别的菜,我也只会做这个菜。好像太霸道了,我想起李逵的板斧了。

    有人留言说:How dare U!我说:可能源于专业的自信吧。人的自信大概是可以建立在专业上的,所以我说出了心中想说的话,并无傲慢唐突之意。无论谁家的饭店倒闭了,实在是要老板反思自身的经营问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立思考之理性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y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