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伢赞
老家的路变宽了,铺上了水泥,那么的平整,可以通车,极其方便。
疫情这些年并没有回家,今年放开以后,在节假日期间回去了。车顺着水泥路驶向前方,到处都是田野,还有比人高的荒草。再往前行驶,就能看到房子,进入了村庄。村里的房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大多是瓦房或土屋。后来,盖了楼房。娶媳妇之前盖新房,一时兴起成了时尚,仿佛你不盖这二三层小楼,是找不到媳妇的。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应该家家户户都要盖上楼房的。可是后来呀,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都向往着城市。新娘子并不满足于农村的小楼,年轻人进城买房成了时尚。结婚之前,需要在城里买房,这样才能好娶媳妇。至于,老家盖不盖楼房倒无所谓了。所以村里的楼房数量,在十多年前便不再增加。原有的楼房现在已经破旧不堪,有了岁月的痕迹,甚至爬上了青苔。要说有什么变化,倒也有一些新房子。大多是年轻人为了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盖的瓦房,让老人们生活的舒适一些。
老家的路修了也有好多年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老家。所以路对于我来说,是新的,又是旧的。有了这水泥路,生活的确便利了不少。从县城打车回家也就十多分钟,这可比我平时上班要近的多的多了。老家也没有堵车一说,车子开起来一路畅通。如果老家生活安逸,在县城上班的话,可以骑个小电动车上下班,非常的方便。
除了物,有了些变化,人也变了许多。在我印象里的大人们,都已老去,见面也不认识了。一些年迈的老人早已去世。剩下的小辈,基本上都不认识。再说村子里也没有多少孩童了,年轻人和小孩早已进了城,留守在村里的大多为孤寡老人。
小时候感觉村东边到村西边的距离很远,村子很大。而现在却发现从东边走到西边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这个村并不大。去村里的水泥路有两条,一条是我们小时候的“大道”修改而成的,这条水泥路利用率并不高。另外一条是从村南边直通镇上的路,这成了现在车通行次数最多的路。这倒也是,“大道”原来通向小学和初中,从大道可以去往学校,再转往镇上。而现在学校早已荒废,没有多少人愿意舍近求远了,何不从村南边的水泥路直接去镇上呢?
随着村里老人渐渐的离去,水泥路又有多少人会走呢?它们终将也会淹没在杂草丛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