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个很诗意的题目,其实心情却很沉重。时尚之中,你“与书相约”,意味着什么,那是再明白不过的,兹不赘言。
这几年我一直有这种隐隐的感觉:我这一生,与书结缘是肯定的了。为何要说“隐隐”?一则是这种感觉来得并不那么明白,即不是我的顿悟和自觉。一则是因为困扰人类精神的种种无奈,我无法摆脱无以超然,不得不分出每天的大部分精力去应付之,但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地方,书的芬芳,书的诱惑,书的召唤,一直引领着我的灵魂,使之充实、踏实,那怕因之而不太现实。
在不少人弄着各种手段聚敛财富的年头,做个不太现实的人,整天与书亲近十分的不易,这我还做不到。
现在我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对书情有独钟而己。回想起来,大约四十多年前一直往前推,我对书的感情便已滋生起来了,不可能面对书的魅力而麻木不仁。只是那时我正热衷于痴迷于提笔涂鸦,妄想做个作家,因此便没有善待书,甚至不知道作家必须读很多很多的书,直到把世界读成永远属于自己并日夜牵挂的一部书!
现在,我知道我是离不开书了。
书使我自尊。我乃蓬蒿中人,地位低下,但书让我品位不低。谁瞧不起我,无非是我没做官,不会搞钱;我还瞧不起他哩,那怕他官当得威风八面、四处有人巴结逢迎。
书使我自信。自信什么?自信做一个读书人一一三生有幸!何谓“三生”?现在,过去,未来,都在书中,任我来去徜徉,与我对话交心,放纵我的思想的野马……不读书的人有此“三生”么?他只有现时现世现实这一生,官做得再大,供奉他的台子转眼便得由别人上场;钱聚得再多,两褪一蹬便撒手;倘他没有为老百姓称道认可的业绩,即便不遗臭骂名,盖棺论定,抚慰遗孀儿孙的腴词美言再亮丽,谁当回事?
自然,书更多的还是使我……忧伤。
我知道书不是万能的,虽然宋朝那位皇帝老儿的《劝学诗》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在我,书中只是有我鲜活的灵魂罢了。这个灵魂于不经意间打开书中的窗口,张望世界,张望人类,竟因此而欢乐不起来,虽然到处有俯拾即是的欢乐!
可是,谁能理解我的忧伤呢?吃穿不愁,进退不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不愁,忧伤什么呢?说来,没有人会相信的。
如此,理解我的,只有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