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是一个特别敏感的男孩。据他妈妈讲,如果他一件事没有做好,被批评了,就不会再去做这件事了。
有一次,因为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妈妈随口说了他一句:“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好好的牛奶浪费掉了。”
然后,他就拒绝喝牛奶了,原因是怕又打翻了浪费。
欢欢妈妈心里是又难过又着急,难过的是,感觉自己批评过头了,让孩子没了能力感。着急的是,孩子这么敏感,批评不得,以后怎么办?
其实,并不是因为欢欢敏感,批评不得,而是他内心自卑,对自我的否定。
像欢欢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有的哭闹、有的遇事就退缩。
自卑是一种不良心理,父母要及时帮孩子纠正,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孩子的自卑是怎么形成的?
1.批评的太多
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犯的错小还是大,就直接进行批评。而且,并没有针对某一件事或者一个错误批评,而是对这个人或人格的批评。比如,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你真是太坏了。”
“你太不懂事了。”
很显然,这样的话对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了定义。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好,自卑的心理就很容易产生。
2.情绪化的批评
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很难做到冷静、客观。而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入进去。比如,生气、抱怨。孩子不但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而且还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情绪和对自己的否认。
3.不倾听
孩子犯错,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也会有客观的原因。父母不倾听孩子的解释,盲目的批评,也会让孩子产生低触、反感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父母该如何做呢?
1.批评事而不批评人
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得让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哪儿错了。
禁止说伤害到孩子人格的话。
孩子犯错,一定要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他的“行为”分开。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或是感受到,虽然他做错事,但是父母依然是爱他的,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这样孩子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就会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2.表达出你自己感受
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性。比如,
“你这样做,妈妈真得很失望,很伤心。”
“我刚清理干净的,现在我又要花时间清理。”
由此,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让别人很难过,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3.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
“妈妈知道你下次,能够把这件事做好,”
“妈妈知道,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你能够处理好。”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之,在批评的时候,不随便定义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孩子不会有自卑的心理。因为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人是很难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