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57:治国、用兵,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用中正的方针政策治理国家,用反常的奇计谋略用兵作战,用无为的思想治理、赢取天下。我怎样知道是这样的呢?依据对如下现象的体察:政令繁琐导致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是贫穷;社会治安混乱导致民间拥有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入混乱;竞相用智导致的百姓机巧越多,祸乱人心的新奇事物就越是层出不穷;大法命令繁复到难以有效落实,作奸犯科的盗贼产生的就会越多。所以圣人讲:我无为百姓便得以自我化育;我好静百姓便无需役使自然步入轨道;我不搅扰,百姓便能自发、自然地过上富足的生活;我没有贪欲百姓便会上行下效变得自然淳朴。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而道取法自然。《道德经》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超越人的生物本能,克服人的自专与自用,与天地万物和合相融,襄助天地化育万物的。所以,“无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什么也不做,而是对生物本能以及自专、自用的克服。
对于当时的贵族而言,“无为”有三种典型的应用场景。
一、治国以正
《大学》明确指出为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对于当时已经达到衣食无忧阶段的贵族而言,应该以“显明美好的德性,不断引导民众求真、向善、尚美,以建设臻于完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为此,才有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条目。
从这个意义上讲,治国是贵族为学的目的与必修课。那么,治国时该如何践行“无为”思想呢?治国本身是贵族的主动行为,在主动行为时如何才能做到“无为”?
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治国理政的关键不是“大有作为”,也不是“有所作为”,而是“居其所”——为正。居上位者“为正”了,上行下效,才会有自上而下的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反之,居上位者不能做到“居其所”,邦国上下必然是乱做一团的。今天,我们开玩笑时常讲“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一定程度上隐喻的就是治国不以其正者的危害。
二、用兵以奇
《道德经》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倡导“不以兵强天下”,认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是“不得已”时才用的。也就是说,用兵这件事对于君子而言,是被动卷入的。对于一场被动卷入的战争,该如何落实“无为”思想呢?
“以奇用兵”其实就是以反常的方式应对反常的事情从而出奇制胜,然后“恬淡为上”,以战胜者的主动地位主导局面,以尽快实现“止战”的愿望。
三、取天下以无事
赢取天下首先是赢取天下人的人心,如何赢取天下人的人心呢?
当时的状况是:政令繁琐禁忌繁多,百姓日趋陷入贫困;社会治安混乱百姓自携利器以自保,以至国家越来越混乱;居上位者弄巧用智导致百姓竞用机巧以至离奇的事物层出不穷;法令繁复难以有效落实导致作奸犯科的盗贼多如牛毛。
谁能改变这一局面,谁便能赢取天下人的人心。天下百姓太渴望回到安定、和平的生产生活状态了,而这一生活状态取决于在上位者能不能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在当时的环境下,在上位者无为,天下百姓便能自然化育;在上位者好静,天下百姓的生活便能自然走上正常轨道;在上位者无事,天下百姓专注于生产自然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在上位者无欲,天下百姓“民心不乱”,民风自会变得淳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