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雨
无论多忙,读书都不能停,因为,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今天早上六点半,是我们“第二天”的几个朋友一起读《非暴力沟通》的时间。导读慧慧讲到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一句话:“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看到这句话,我对“由衷的给予”一词产生了心理反应,脑子里立刻冒出来一个问号,我对谁曾经由衷的给予过?谁对我由衷的给予过?我的这个思考恰好跟慧慧后面的小组交流话题不谋而合了。
在小组交流中,小伙伴发现她好像还没有对谁由衷的给予过,谁对她好像也没有由衷的给予过,感觉世界挺冷漠的,需要提高警惕来生活。我思来想去,发现自己在女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是由衷的给予的,尤其是即将分娩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孩子,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需要我做什么都行。后来,在哺乳期间,女儿吃奶的劲儿可真足,我的两侧各被她吮吸出了两个血泡,她嘴巴一蹭我就钻心的疼。即使这样,每次看着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还是忍住疼痛由衷的给予。不知不觉间,随着孩子的长大,那份给予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为她付出的时候,希望她能懂得珍惜和感恩,甚至希望她将来能有所回报。当我回想自己爹娘对我的给予时,竟然感觉也不是由衷的给予,因为老妈总会说到一句话,如果等她老了,要是我和哥哥不疼她,就是死了也解不了冤情。我和哥哥都是背着父母给的沉重的情感包袱生活,所以,总感觉父母的爱有条件。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哪位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是由衷的给予?我爹娘也一定跟我爱女儿一样的爱过我,只是我记住的都是父母有条件的爱而已。
后来,梁栩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就是她去社区做公益活动时的给予,那时,她的感受是温暖的,有爱的,内心丰盈的,满足的……她不需要获得多少回报,一句感谢的话就OK。如此想来,梁栩老师也不是没有需求,只是那份需求比较小而已,甚至可有可无。她的分享给了一个启发,我蓦地一下子明白了,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只要付出都有渴望得到回报的那份需求,这个需求的度,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和调节的。就拿我爱学生来说吧,有时候我的确是由衷的给予,不需要他给予我什么回馈,我就是喜欢他,想跟他聊天拥抱。他可以对我说谢谢,也可以不说,我只是表达我的爱而已。但是,对于有的同学,我好像又是有条件给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