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作者朱建军、曹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29.8万字。
朱建军,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1990年创立意象对话心理疗法,2013年创立回归疗法。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这本书共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感受的心理学知识。包括人与动物是如何感受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与回归心理疗法介绍等。
第二部分,感受词和情绪词释义。作者先汇总了人类各种主要的感受,列出一张清单;然后,运用心理学知识去逐一解释每种感受。这有点类似于编写一部关于人类感受的小词典。
【阅读所得】
阅读《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这本书,我的收获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感受及其层次有了初步了解。二是对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回归心理疗法这两种心理疗法有了初步印象。三是对如何去描述感受,以及作者描述感受的依据有了大致了解。四是从诺大的情绪词典中找到若干个自己感兴趣的情绪,对其释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四个方面的撷取摘要:
【Part1-感受及其层次】
1.
感受是一种体验,只有在人体验到并内省观察时,才能观察到感受本身。
情绪也是一种感受,但并不是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称为情绪。比如,安全感是一种很重要的感受,但它并不是一种情绪。
2.
感受有七个层次:
第一层:原始感受
“趋避反应过程”或“反应过程”中的基本感受。如,不祥预感、不对劲感、舒展感、收缩感、充实感和痉挛感等这些原始动物的感受。
第二层:基本情绪
主要包括怒、喜、哀、惧、惊、厌恶。其行为预存模式是依靠感知觉来激活并采择的。
第三层:情绪
其行为预存模式是依靠想象来激活并采择的。
与基本情绪相比,情绪更加细致、分化。例如,作为基本情绪的“喜”,到了情绪层次就分化成了快感、乐、悦、爽快、欣然、怡然……
第四层:情感
从情绪到情感,发生了一个质变:原始感受、基本情绪和情绪都与身体层面的利害相关;情感则是与精神层面的自我利害相关。
如,与他人互动产生的内疚、屈辱、羞耻、愧、委屈,以及对他人的爱、恨、怨、嫉妒、依恋、轻蔑、感恩等,这些也都属于情感。
第五层:公情
公情,指的是超越一个人的个体自我而进入团体大我的心理层面,是为团体大我存在的需要而存在和产生的感受。
情感是和“我(的自我)”有关的感受,而公情是和“我们”有关的感受。
第六层:共情性情感
如果一个人能暂时忘我,能超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我,以及自己团体的利害,就有能力站在他者(包括人类与非人类)的立场上,甚至有能力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的立场上去关心别人的利害,这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感受可以被称为“共情性情感”。例如,咨询师的悲伤并不是情绪,而是一种共情。
第七层:超越性情感
情感是与个体自我(“我”)的利害相关联的;公情是与个体自我所认同的团体(“我们”)的利害相关联的;共情性情感是与“他者”(非我)的利害相关联的;超越性情感是更进一步的超越,完全超越了“利害”。
情感的产生是基于“自我中心”的利害;公情的产生是基于“扩大了的自我中心”的利害;共情性情感的产生是基于“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他者利害;超越性情感是超越了利害的存在本身。
超越性情感出现一种“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大存在感,这种无分别的大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圆满的愉悦感,佛教中将这种感受称为“慈悲”“平等舍”或“慈悲喜舍”。
【Part2- 两种心理疗法 】
1.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
意象对话的核心观点为:人有一种原始认知方式,其认知媒介是意象,即带有心理象征意义的心理形象,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触觉意象和嗅觉意象五类。
意象对话中有一种基本技术,可以把情绪和感受用意象表达出来。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让人身体放松。
第二步:回忆并重新激发出某种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或感受。
第三步: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例如,当我产生这种情绪或感受时,身体的哪个部位先有感觉?我所感觉到的内部能量会如何流动?我身体的各个区域会有什么反应?我产生了什么情绪?我想对谁说一句什么样的话?
第四步:用自我引导语引导自己把这个情绪或感受转化为意象。比如,“如果将这种情绪的能量转化为颜色/声音/温度/气味/味道,那么它将会是什么颜色/声音/温度/气味/味道”。
第五步:用自我引导语引导自己把这种情绪或感受转化为一个整体的意象及其故事。比如,“如果将这个情绪变成一个场景,那么我将会看到什么”。
2.
回归疗法
回归疗法的理论核心:人最根本的需求是追求自我存在感,即一种“我在”“我活着”的感受。人的所有其他欲望和追求都是从这种最根本的需求中衍生出来的。
回归疗法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总结为六步循环圈:焦虑-欲望-策略-行动-检验-诠译,循环圈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相应的感受和情绪。
1-焦虑。它是感受和情绪的混合体。
2-欲望。欲望不满足,会产生缺失感、匮乏感等感受;欲望满足,会产生满足感或喜悦的情绪。
3-策略。选择策略时,患得患失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安的感受;心态好的人可能会愿意投入行动并为之负责,所以会产生责任感和跃跃欲试的兴奋感。
4-行动。行动时也会相应地引发不同情绪和感受。例如,战斗的行动会伴随着愤怒与肌肉的紧张;爱的行动会伴随着爱的情感和柔软、开放的身体感受;探索的行动会伴随着好奇心以及眼睛和四肢的兴奋感。
5-检验。在这个环节,最基本的感受就是“对劲”或“不对劲”,以及得到检验结果后的成功感和失败感,还有与之匹配的快乐或悲伤的情绪。
6-诠释。在这个环节中所产生或转变的每一个信念,都是以某个感受、情绪、情感或情操为内核所驱动的。诠译中还包含了一个重要信念: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焦虑,这决定了他会感受到什么样的焦虑。而这个“如何看待焦虑”引发的新焦虑,也就成了下一圈循环的起点。
回归疗法的核心和重心在于人的存在焦虑。
【Part3-如何描述感受及其依据】
1.
对每种感受,作者大体都会讲解以下内容:
·这种感受叫什么名字?
·哪种内在或外在情景会引起这种感受?
·这种感受的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这种感受在身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当产生这种感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意象?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容易产生这种感受?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什么事情会影响这个人,使其更容易在这种感受上不同于其他人?
·这种感受对人的行为及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感受会受什么影响而转变?
·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感受的?
2.
描述感受的依据,大致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作者的亲身经验。作者会先从文字和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辨析和确定这种感受。然后,诱导自己产生这种感受,并按照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去内省体验这种感受。
第一步:在过去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曾经激起自己产生这种感受(或情绪)的事件。
第二步:放松身体并想象这个事件,让这个想象尽可能清晰,让自己尽可能感到身临其境。也可以想象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发生过但是的确会激发这种感受的情景。
第三步:在感受或情绪被激发出来之后,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在身体中的起点、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和形态,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如果有颜色的话,会是什么颜色,以及它的声音、温度、气味、味道、触感等。
第四步:看看这个感受会不会唤醒一个意象。
第五步:回忆过去体验过的这种感受,并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激起某个角色产生这种感受的情节,并看看作家所描述的这种感受有什么特点。
第三,让学员按照设计的标准化程序去体验感受,反馈结果。
第四,观察和总结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团体咨询中的参与者,以及心理学成长小组的成员在产生某种感受时的动作、表情、姿势等。
【Part4- 部分感受释义】
1.
烦
引起烦的各种原因——通常就是事情太繁多、太杂太乱、太不如意,总让人疲劳和厌倦。
怒是因为自己被阻碍或是被攻击,阻碍越大,人的怒火就越大。烦则不是因为受到了大的阻碍或攻击,而是受到了小的但是频繁的攻击或干扰。相较而言,怒更聚焦,烦则更发散。
烦在身体上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热、头痛。
2.
疲
疲劳、疲倦、疲乏、疲惫感,这些词的核心都是“疲”。
疲,是因为人做多了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倦,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了厌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疲和倦都是心理上的感受,但是倦比疲的程度要更强烈一些。乏和惫,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受:乏,主要强调肌肉的无力感;惫则是整个身体的无力感。劳,是产生以上这些生理和心理感受的因。所有这些“疲”,都是因力量耗失所致。
让人感到疲倦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果人并不喜欢做某件事却又不得不做,就会很容易疲倦,再坚持做就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
人之所以在做不想做的事情时容易感到疲倦,也许是因为其内部不同的欲望和驱动力相互冲突,消耗了过多的心理能量。
3.
愠
怒是直接的、爆发出来的情绪;愠则是有所压抑的、未爆发的怒。
愠是一种隐秘或隐忍在心中的怒。
愠是一种很压抑的情绪,因此很容易躯体化。在身体感受上,愠最主要的不舒适感会集中分布在面部、胸部和胃部。
在温度方面,怒和愠明显不同——怒是热的,愠则是一种说不清是冷还是热的感觉。
怒的代表意象是火或血,且不同种类的怒通常是与之匹配的各种类型的火或血,颜色也是不同燃烧程度的火的颜色。
愠的意象则更像是黑压压的阴云密布,而且还不是静止的阴云,而是在一直慢慢涌动、翻滚的阴云,并且时不时从黑云的缝隙中露出火烧云的红色,就像整个天空都在暗流汹涌着。愠最典型的颜色是黑中透红,这是怒在压抑不住的瞬间流露出来的象征。有时愠的意象还会以声音意象来表现——通常是听到远方绵延不断的雷声滚滚,而且声音还会遍布四面八方,很像灾难要爆发前的前兆。怒则不同,怒会直接显现为电闪雷鸣。
4.
焦虑
焦虑是一种混合情绪,一个由多种不同的情绪构成的“情绪包”。
焦虑的核心是一种担心或恐惧的感受——因担心或害怕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所致。
如果人急于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该怎么做时,他的焦虑就会格外强烈。
当我们用意象来观察焦虑的身体时,我们会发现:焦虑是棕色的,类似物体被烤焦之后的颜色;焦虑是“干热”的,宛如沙漠里白天的那种热风;焦虑是一种噪音,比如电钻的嗡嗡声。
焦虑情绪在身体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运动方向,而是乱动的。
焦虑在心理意象中,可以表现为“热锅上的蚂蚁”。热锅的热,是焦虑中燥热感的表达;而热锅上的那些蚂蚁慌张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跑,是焦虑中的无措慌张感的表达。
人内心最深处的焦虑是存在焦虑,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死亡焦虑、孤独焦虑、人生无意义焦虑、选择与负责的焦虑。
5.
耻感
耻是自我评价时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消极情感。
当这个人对照这些标准检查自己并发现自己尚未达到这些品质标准时,哪怕其他人都不知道,他也会产生耻感。
羞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而耻与他者没有关联。
人格中的动物层面是没有耻感的,现实世界中的动物绝大多数也是没有耻感的。只有当人形成了精神性的自我之后才会有耻感。耻感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我,让自我处于心理健康、品质良好的“人的”状态。
耻在意象中的体现,可以是身上有可耻行为所留下的印记。小说《红字》中的那个红字,就可以被视为与耻有关的意象。
人最核心的耻是人被动物性的欲望驱动而没有能力超越,且引发人们产生耻感的错误行为多是这种性质。
6.
卑贱感
卑更客观,贱更主观。
自卑是和别人比较的结果,而卑贱感则并不需要和别人比较,是对自己的品质进行评价的结果。
耻感主要是因为自己做的事偏于“恶”,或低于人类标准;卑贱感则是因为自己做的事情“贱”。
姿态上,卑主要表达为屈膝,而贱主要表达为挺不起来的脊梁骨。
7.
被看到感
在临床工作中,来访者自称的“被看到”,其实并不是仅仅“被看到”的感受,而是一种被称作“被看到”的被关注感,是一种需要在他者眼中寻求“我是你眼中的焦点”的自我中心的自恋性需要。这种需要往往具有排他性。
这种感受中含有一种“处在别人视野的中心”的体验,还含有一种“被别人评判”的体验,以及自我的存在感。“我被作为聚焦点看到,就证明我的存在是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这种感受会令人兴奋和激动,但也可能会令人焦虑。
8.
意义感
无论是意义感还是无意义感,都是有心理能量投注的。
严格地说,意义感出现与否与情景或条件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意义感的产生是自由意志,它是否产生并不受控于外界条件。
能够提供自我存在感的事物最容易带来意义感。但仅仅是像动物一样苟活着的存在并不大会带来意义感,只有精神性的存在才容易带来意义感。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定义为“有价值”的事情,也可以唤起意义感。
意义感往往与人内心深处的心愿关联在一起,无意义感则往往是在人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实现自己的心愿没有用时浮现。要是发现自己不可能成功,所产生的感受就是无望感;要是发现自己就算成功了但从根本上看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产生的感受就是无意义感。
如果一个人得到的与自己真正需要的不符,那么他通常也会产生无意义感。
意义感的产生要以价值体系的建立为基础。
9.
充实感
充实感的反面是无聊、空虚之类的感受。无聊是荒废了时间,空虚是找不到意义。之所以会缺少充实感,往往是因为一个人没能找到要做的事情,或者虽然知道该做什么,却没有投入地去做。充实感在意象中的体现,则可以以“满载而归”等形象来表达。
【写在最后】
人作为生命体,与那些无生命的事物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别--能感知、能行动。
做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作者把研究人的各种感受作为他的职责所在。本书就是他的研究和教学成果,目的是提升心理咨询师对感受的体会和理解能力。
而做为一个非专业的阅读者,我感兴趣的是该如何面对内心的那些感受,如何梳理、了解、表达,进而理解和悦纳它。
感谢作者,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再次体验到了曾有过的那些感受,并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之后我还会多次翻阅这本书,真正把它作为词典来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