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IT界发生了很多大事,随便列举几个:联想被扣上卖国的帽子、腾讯被批没有梦想、百度辟谣李彦宏没有小三、以及6.1日大热的腾讯起诉今日头条等。这几个大事展开分析都可以洋洋洒洒讲三天三夜,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当从中获得怎样的经验教训?这几个案例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6月1日,腾讯起诉了今日头条,索赔1元,并要求赔礼道歉。起因是今日头条全网推送文章《要多少文件腾讯才肯收手》,据今日头条说,推送是希望腾讯反思一下自己的游戏是否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今日头条不甘示弱,张一鸣表示“期待更大的风暴”。3Q大战后头腾大战,于2018年儿童节正式爆发!互联网圈沉闷太久,打一打也好,但是我们希望看到一场高水平商战,不要耍阴招,不要踢黑球,不要下三滥。有良性竞争才有进步!
虽说新手要上位,就得跟大哥死磕。 不过今日头条持续碰瓷腾讯好多天了,甚至恶劣到公器私用,假新华社的名义向头条全部用户推送了一则直指腾讯的假新闻。
这下,腾讯似乎是动真格的了。
众所周知,腾讯一向以“佛系”著称,你可以在腾讯的地盘上发表意见,批评腾讯、批评小马哥,甚至在微信的地盘上唱衰微信,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没有人会因为这些言论被降权、封号,更多时候,还可以看到腾讯公关或者小马哥出来“感谢大家的监督”。腾讯能做大哥很多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日头条表面上唱着“窦娥冤”的同时,背地里在当着薅羊毛的周扒皮。还偶尔全员推送一条腾讯负面假新闻阿Q一回。作为一个抖音用户,看到这个弹窗提示,我有一种被强X的感觉。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归公司之间,强行把用户卷进来是几个意思?
今日头条这不是个例的“手滑”,而是它一贯的尿性。前几天,头条又故技重施,向用户全量推送了一条篡改来源和标题的新闻,意在抹黑腾讯,如果说之前它的碰瓷还带着一条遮羞布的话,现在则是已经完全顾不上遮掩动机了。
今日头条向来以“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自居,可是这篇向全网用户推送的新闻,顶多是张一鸣关心的,2亿用户只是被头条了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5747682/ab316b04f49d6860.jpg)
今日头条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有人评论说: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要把微博死!不好意思,现在看来:每天该刷微博的还是刷微博,在线时间并没有变!而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头条和抖音切割的正是腾讯游戏玩耍的时间……
这让腾讯真正感到了兵临城下的感觉。在头条得寸进尺的搞小动作面前,本来想做“张伯伦”的腾讯亮出了“丘吉尔”的本色,“不挑事,也不怕事”。既然你让彼此的信任基础坍塌,那暂停相关合作并付诸于法律看来就是腾讯的必然选择了。
3Q大战、腾条大战,没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桌面空间的利益争夺,后者是阅读空间的权利游戏。今日头条梦想建立自己的帝国,腾讯不能容忍“吃鹅的饭,砸鹅的锅”,而腾讯在某些产品对位上明显处于下风,腾讯好不容易变成阳春白雪,无法适应今日头条的下里巴人。
腾讯只要求赔偿一块钱,完全是为了出气,相比头条的鸡贼跟推脱,单单这份声明,高下立见。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面对今日头条这样近似无赖的纠缠,腾讯要怎么应对?如果也撕咬回去,恐怕就正中今日头条下怀了。诉诸法律武器,目前看起来是最正确的选择,让商业的归商业吧。
看腾讯和头条掐架,双方都是典型的资本操纵政治,操纵舆论啊,挟青少年以令诸侯。
同时,从毒害人的角度来讲,虽然抖音的确很好玩,但相对于腾讯系产品,哪怕和游戏比较起来,抖音也是更加没有营养,且拉低智商和毁三观,因为上面的内容就是因为傻乐,才让人容易上瘾。
打着呵护青少年成长的旗号,疯狂的在怼游戏,微信屏蔽头条旗下抖音链接,头条则推波助澜说腾讯游戏害人,摆明了是利益之争,沉迷游戏不好,难道沉迷于抖音就好了?怎么不去怼抖音?
6.1 “头腾”大战是互联网送给儿童的节日礼物么?
“头腾”大战,如果真打起来,说不定真的会为了孩子大家都整改一下,以此作为中国互联网送给6.1儿童节的节日礼物,意义就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747682/e26f6e8c08d543bc.jpg)
翻了一遍《反不正当竞争法》,认真研究了法律规定的7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估计腾讯起诉依据的应该是第11条规定的:“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起诉要求1元损失,但为此要交50块钱的诉讼费,足见这腾讯打这个官司为的不是钱,而是面子。
不管怎样,希望两位互联网流量大咖,都能赢得“面子”,同时一战成名后,共同为中国孩子的大脑,输入好的“里子”!
最后,我们不得不反思:除8小时睡觉时间外,人一天只剩下16小时。互联网巨头对用户时间的争夺是一场零和博弈,非此即彼。战争双方,已经从阿里VS腾讯,变成了今日头条VS腾讯,或者说是“抖音等短视频App” VS“微信”。
其实不仅限于今日头条和抖音,但凡涉及到流量、算法推荐的软件,都在利用大数据掏空你的时间。而这种「娱乐至死」让人的脑海多次产生多巴胺,形成依赖,并渴望下一个刺激到来,陷入死循环。
沉迷于这种精神鸦片,长此以往留下的只是空虚。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任何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5747682/ac977e26f225e58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