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丁
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
——《历书》
这里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其在气象上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所以被古人当做春耕开始的象征。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从一个指导春耕的节气变成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大约在宋元时期。在这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一直都是“寒食节”。
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105天,人们普遍会在这天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吃冷食、插柳等活动。
清明则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由于两个节日时间相近,有时候人们也会把祭祀祖先这件事放到清明来做,但清明仍只是作为寒食节的附属而存在。
一直到宋元时期,清明节终于取代寒食节成为中国民间的祭祀节日,也基本继承了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
此外,清明节还吸收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寒食节加上上巳节,就构成了流传至今的清明节的全部内容,而几乎完全继承了传统中原文化的闽南地区,会把清明节称作“三月节”,大致也是为此。
泉州清明节俗
扫墓
扫墓,又称“培墓”、“献纸”、“献墓”、“压纸”、“巡风水”等。泉州,乃至闽南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总会在清明前后十日内,备办牲醴、果品、酒、鞭炮礼花、金纸箔、银纸箔、五色纸等纸钱(冥币),然后在清明当日,以家庭、家族或者宗族为单位到祖先的墓地去祭扫。
扫墓时,人们会先用锄头、扫把清除墓地上的杂草、泥沙等,继而培土加固“墓龟”(即坟包),用红漆填描墓碑文字,然后在墓区四周压上五色纸,在“墓龟”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烛,先祭拜墓地的后土,再跪拜祖先,最后焚烧金银冥纸,燃放鞭炮或礼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的“墓龟”位于山内,杂草较多,这时候也有人会采用火烧的方式来清除杂草,不过这种方法容易引发火灾,须谨慎使用或最好不用。
还有的地方有“孝祖”一俗,即在家中用祭品孝敬祠堂或自家厅堂中供奉祖先排位,以及家宅的地基主和门口公等。
在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哭墓”的习俗,妇女在扫墓时,需要哭墓才算尽到礼数。
不过,在郑成功的家乡南安石井一带,因郑成功认为“清明”二字中,“清”在“明”之上,有“清”压住“明”之义,不利于其反清复明大业而废止了清明节。所以石井一带,清明节便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
润饼菜
因为在“舌尖上地中国”里出镜了,位于泉州西街的“亚佛润饼”十分给力地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泉州特色小吃之一。
润饼菜是泉州一项重要的清明食俗,据说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古时寒食节禁火,人们会在节前把饼皮和菜做好,节日当天把菜拌在一起用润饼皮卷起食用。
图片来源于【泉州网】泉州民间的润饼菜菜色不同地方会有些许不同,一般有米粉、胡萝卜、花菜、芫荽、豆芽、虾仁、荷兰豆(青豌豆)、豆腐、虎苔(虎蹄)、鱿鱼、海蛎煎等,把这些混在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而成的润饼皮中,便是咸味的润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今还有甜味的润饼,内馅一般是胡萝卜,香菜,花生粒,芝麻和白糖等。亚佛润饼店中还卖有芋泥味的甜润饼。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虽然现在说好像有点迟了
但按照惯例
还是要推一个咱们泉州适合清明出行的所在
——
六百多年的古城在春光下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也未曾见过
那你可以到石狮永宁古城看看
节气泉州 · 石狮永宁古镇
永宁卫于明朝洪武年间建成,此后,这座统辖了20多万人的卫城便600多年如一日地履行着它的使命——保卫东南沿海一带地方安全、抵御外寇入侵。
岁月变迁之间,永宁卫旧了、损了、修了、新了,而作为卫城的那种气势与威严却仿佛超脱时间,笑对沧桑,睥睨众生。
如今的永宁卫,乍看之下显得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石狮市区有些格格不入,细细品味,便能尝出它的美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就是那“番仔楼”。“番仔楼”是俗称“番客”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也因此而得名,其建筑样式中西合璧,楼里楼外各种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都足以让人惊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还有就是那慈航庙前铺满青石板的永宁老街。尚未商业化的永宁老街虽少了一点繁华,却胜在清净。
春日午后,走在无甚人烟的街上,微风穿街走巷扑面而来,洗去心头燥热,平添几丝清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那些随处可见的宫庙、祠堂,则是静静地诠释着信仰和宗族的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