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通常会在阅读一些重要书籍的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录,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三种:①摘抄法②提纲法③思维导图法,就其操作和效果来讲各有优劣。笔者撰写此文并不在于否定以上三种记笔记的方法,而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在学任何一种武功之前都必须先打好相应的内功基础,否则容易走火入魔。一个人走火入魔不要紧,出去闹事就会影响帮派声誉。所以想要练成大法又不至于搞成内伤,独步武林又能逍遥自在,则应该从每日扎马步做起。同样的,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养成一颗做学问的心,做一些思想准备是有必要的。
1.明确阅读目的
许多介绍阅读技巧的文章都探讨到阅读目的的问题,认为明确阅读目的是读书之前最应该仔细考虑的事情。的确如此。
就自身的经验而言,阅读并不在于记下某一本书的内容,也不在于获取多少信息,而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训练。
也就是说,结论是次要的,如何推导出这一结论才是最重要的。
这与我们所探讨的“学数学的用处”相类似,数学的学习并不是因为那些繁杂的定理公式有多么实用,而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
同样的,阅读的时候也应该抱着这种目的,重在了解作者的思路(并不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而是作者叙述内容中的“心路”),而就其具体内容可以不刻意地记忆。
评价书籍之好坏,不在于书的内容,而在于它对读者的“启发”效果,所以书的好坏不是绝对的,主要看它与你的互动关系。
很多书,别人的评价都不算数,你自己不去读它,便不知好坏。
因此,看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为我所用”,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这本书告诉了我什么”,而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想了什么”。
基于这种目的所进行的阅读,其呈现的效果就是:
读完一本书,若让我大致复述其中某部分的内容,我是说不上来的,但是当我在另外某一个时间里想起某一句话或仅仅是某种感觉的时候,我可以非常快地回忆起这句话或那种感觉是在哪本书得到,并从那本书中翻出它的准确位置来。
读完之后内容全忘,而需要的时候可以精确唤起,这与金庸小说里的“独孤九剑”有点类似,这种方法更有利于融汇贯通,以无招胜有招。而事实上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深陷于“直觉漩涡”里的阅读方法,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等相关职业的朋友尤其适用,对于促进学术方面的理论创新也有奇效。
另外,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一些记忆力较差的朋友的问题。许多记性不好的人非常苦恼,不管读什么书,合上就忘,因此造成一种阅读挫败感。而事实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继续强制自己去记,而是寻求另一条途径,也就是专注于“精确地意会”,否则阅读形同看电视剧,花费你许多宝贵的时间,而所获甚少。(本人最初就是因为记性差才另辟蹊径,有过目不忘等特异功能的读者可以无视)
但是光如此“松散”地阅读,效率依然是非常低的,且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种阅读方法对读者的启发效果呢?我在阅读实践中发现了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笔记方法。
2.阅读+笔记>2
我所要介绍的这种笔记方法说来极简单,它与我上面所讲的那种阅读方式相互贯通的一点就在于一个“无”字,“无”的阅读方法匹配“无”的笔记方法。
所谓“无”的笔记方法,它所呈现的效果就是:当我做完这样一本读书笔记的时候,光看我所做出的笔记,你是猜不出我到底在读哪本书的。它所依赖的思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读书笔记也可以是这样的方式。
这种笔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提炼书籍的启发作用,不管你看到什么内容,只要对你有所触发,不管是一字一词一句一段或一图,你都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将你的实际经验和过往所学知识贯通,然后梳理并记下你的感想,短则三百字长则两千字以上。
用手中的文字来点亮你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墙角,将过去的思考与现在的思考交汇到一起。读这本书的意义不再仅仅是读这本书,而在于用它联系过去,解决你过去未曾打通的穴道,将这本书看作一座桥,它连接的彼岸是你过往的一切知识储备。而由此预测未来是一个最奢侈的追求,如果能做到,那么更好。
在你畅发感想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尽量离题。许多人记笔记都是围绕着书本内容进行,基本不可能离题,而对于这种发散式笔记方法,则可放心大胆地离题,尽量离得越远越好,但不需太刻意,以你实际操作顺手为度。
②不需要有成篇的负担。这种笔记方法类似于写论文,但是这种“论文”并不需要成篇,你完全可以毫不负责地无头无尾,左打一拳右打一拳,长短不一,一句精彩精炼的话可以抵过十万字的论文。
③最好能分段记录。如果整本笔记密密麻麻记下来,以后要整理和查找就比较麻烦。我本人所使用的方法是“日记法”,也就是按日将阅读所得切分开,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每一天都因为阅读和思考而变得非常特别!你每一天思考的和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你哪一天思考了什么都会被忠实地记录下来。
③字迹必须清晰。你可以用笔写出来也可以用电脑打出来,本人比较喜欢用笔做笔记,并且在里面涂涂改改,之后翻开这些笔记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纸笔记录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不用开电脑啦!电脑和网络往往在你阅读的时候频繁地分散你的注意力,开着电脑看书,这画面太美,但效率很低。但是纸笔记录需要注意的是字体不求好看,但要清晰,最好一笔一划地写,如果你嫌慢,感觉手写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向您保证,坚持半个月就好了,我一开始也深有同感。
⑤画图好不好?类似于思维导图的画图方法也是可以的,前提是你能够用图画来精确表达你的思考,而且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翻看它时,你还能意会到自己当时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就用文字。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读一本500页的书(32开本)可以写出至少50页的笔记(事实上这种笔记相当于是一本原创了),我想你也可以,尤其是各位脑洞极大的话痨们。
然而我这里必须再强调一遍,首先你应该破除你一贯的思路,即刻意地去记忆书本内容。其次,尽量避免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对于一本好书,值得我们一字一句死抠,你要相信它每一帧都有亮点!你不要对自己乌龟式地阅读速度感到慌张,
如今网上很多人说自己一天看一本书,我认为不必与人攀比读书的速度,但是如果你的笔记半个月不见涨,那才是真正需要愧疚的。最后,理解之外尽可能多地批判。不管是大家手笔还是网红杂文,切不可因为作者的权威或名气而无限接受他的观点,阅读重要的是“动自己之脑”,好的接受并发挥,不合我意地应该给予无情地批判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3.开始我们的练习
为了练习这样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我们需要准备一本信息量比较丰富的读本。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徐复观的文章,内中提到他做学问的一些技巧,讲到徐复观推荐“必读西方哲学经典”。
事实上,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的行业需要经常关注西方流行趋势的人士,例如艺术设计和建筑行业等,阅读一些西方哲学经典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不了解西方人是如何思考的,不了解西方人一脉相承的文化背景,那么你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就会停留于“形似”,而很难达到他们的水准,你终究离那些大师越来越远。而不知道西方人如何构筑他们的作品,无法解析个中内涵,就无法分清哪些是真正不变的,哪些是文化差异,也就无法将自己的文化精髓和艺术追求精准地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己知彼是各种战略决策的前提,所以不了解西方,而又对我们自己的国学一知半解,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但是西方哲学发展历经两千多年,相关著述浩如烟海,应该如何切入呢?我不提倡看那些研究和探讨西哲的“二手资料”,也不建议只阅读其中某一两位名家的作品,例如听人说尼采就去读尼采,听说叔本华就去读叔本华,这种游击式的办法并不是做学问的好方法。
在此我推荐一本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这本书很容易买到,因为它是哲学教学的必读参考书,分上下册,一共一千多页,书本装帧朴素,封皮为淡蓝色,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没有半幅插图。
商务印书馆出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这本书基本涉及了西哲从古代到近代大部分你能够叫出名字的哲学家的原著,但是基本上每个哲学家都只摘录了几篇。通读这本书之后,对西哲便有了一个总的了解,然后选取其中你比较钟意的一两位哲学家去深入研究,就会变得很方便。事实上这就是一本一千多页的目录。即使看完你不再重点深入,你也不会一无所获。
使用这本书来作为我们的练习,有很多好处,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的脑洞够大,想法够绝,思维活跃,跟我们今天这些业余的阅读者一样,所以他们最懂大家的心。再加上古代哲学家很少功利心,前置影响较少,思考独立,富有思辨精神,虽然很多内容已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被判处死刑,但是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刨根问底之热切,也很能启发大家朴素的思考。
另外,千万不要用你以前在政治课本里所学到的理论去解读他们的学说。
本文撰写的目的在于给大家提供一种记笔记的选择,而不在于否定其他的笔记方法,事实上许多名家都在使用着那三种笔记方法,而它们也的确是实用的。我认为读者可以将这四种方法都掌握,然后视情况使用,以自己顺手为宜。另外,具体使用哪一种笔记方法也可能取决于书籍的类型,例如小说之类情节性较强的书与一些深奥的哲学书籍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笔记方法。
但是做笔记的方法虽然多,有一种笔记我是不推荐的,就是直接在书里面划线和加批注,很多名人都使用这种方法。先不说这种方法有损于书页的美观,不利于保存和反复阅读,最重要的是,当你想要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以前所加的批注和划线都有可能束缚你的思考,从而使你容易在第二次阅读之中照着上次阅读时的感受走,无法有新的体会。对于一些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比较粗暴的方法。
若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网友评论
我還想請問 如果我閱讀的是小說 心態又又應該是怎樣的呢 比如說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只是求樂趣 要是想豐富閱讀小說的過程 你覺得可以如何做筆記呢(≧3≦)?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