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乡愁,却没有读懂乡愁。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记得刚上小学那会儿,学校和家里都差不多,不过是“上午在这头,下午在那头”。在学校里学业轻松,每天中午都可以玩个痛快,还有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些爱吃的好东西。晚上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从白天到晚上似乎都在一个地方。
上了初中就不同了,前五六年习惯了的地方,习惯了的老师 和同学一下子都变了模样。记得小学毕业考试结束回家的时候,当走到校园快要消失的那一个拐角,我心里忽然感觉好失落,好想回头看一看,看一看平日里那些并不怎么打交道甚至并不怎么友好的同学;以后再也见不到“现在”的你们了。
初中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以前从没有感受到过的煎熬。主科老师都非常严,班主任就更不用说,只要看见你课余时间在外面瞎打闹,肯定会抽空给你上点“政治课”的。德行低下的还会骂一些下流话,比如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老师(兼主任)。
我忽然发现,我们完全是在为老师们学习,为他们的业绩和前途学习。
枯燥的学业之余,唯一能带来一点安慰的就是身上的零花钱比以前多了(一周25块),可以多买一些零食吃。可是我总是嘴太馋,生活费经常不够用,不得已只好厚着脸皮跟同学借点,或者在食堂赊几顿。
放双休回到家里就开心了,可以随意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家里的活也基本不用做;只有该去学校的时候了心情才又沉重起来。
这时期家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处是自由玩乐的港湾,一处是精神的重担。
前一年多时间,在老师们的淫威下,我做足了好学生的样子吃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语文一直不错,那是我的长项。英语还行,因为是班主任教的,实在不敢不给面子。至于数学完全是破罐子破摔,我现在只记得有一次考了49分,记不清楚是100分还是150分的题目了。
后来,我实在厌倦了那个地方,就在老爹面前添油加醋地诋毁了一番,转学了。
新的学校是一所民族学校,因为处在回族乡镇的缘故,学校里的学生回族和汉族基本各占一半。
与之前的学校相比,就是感觉这里的“牢笼”要松一些,老师没有那么苛刻,在加上有几个小学的同学,生活的乐趣倒是多了很多。我们经常三四个玩的要好的,中午有空就沿着河边转悠,要不就是遛马路,兴致高昂的时候还会爬到山顶登高望远,再加上每周生活费也多了几块,课余生活简直多姿多彩了。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数学成绩有了进步,转来的第一学期就能考75分了,因为是班主任教的。语文依然无压力,就是英语掉下去了。唯一头疼的是政治,因为也是班主任教,每次都要强行让我们背那些呆板无趣的说教,感觉压力山大。
直到临近毕业,学业也越来越重,每周还要补一天课,就更觉得“坐牢”了,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快到周六回家和上小学的弟弟打打插卡游戏。等到了周日下午又该去学校的时候,心情又无比沉重。
这一段时期感觉家里就是避难所,可以暂时的逃离枯燥的求学生活。
终于毕业了,这次倒没有太多的感伤;因为更精彩的校园生活已经向我敞开了大门——县城高级中学。
在军训的短短几天里,我已经发现,我是属于这里的:更加壮观的教学楼,更大更繁华的城镇,更宽容豁达的老师和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自从崭新的生活开始以后,以前内心那种对家的依赖感就渐渐弱了,在这里整天与好友谈天说地,逛街散步,游戏娱乐;还能随意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一般周末我很少回家了,反而宿舍的那张窄窄的铁床更像个居所。
生活是精彩了起来,可是烦恼也多了。我总是感觉自己上课听不进去也学不进去,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学生证上拍出来的照片好难看···总是忍不住去网吧消磨时间,追逐那片刻的虚幻满足感·····我内心很愧疚,很消沉。终于,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漫无目标,这种浑浑噩噩的日子了;我决定要离开,去远方找回踏实的存在感和期望中的荣誉。
踏上火车,我终于离开自己的“整个”家乡了。我分不清我是更思念家里还是学校。我只知道,在刚来到这个城市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在夜色下瞭望着远方,回忆着曾经的点滴。回想着那些身影,熟悉的、陌生的,痴慕的·····
我幻想着,有一天我能回去,能神采奕奕,自信恬然地出现在那里,在那些我曾低头躲闪的地方。
可是,注定是回不去了。不是因为遥远,不是因为彷徨;当我再次踏入那片土地时,地震已经抚平了一切记忆,我已分不清曾经的校园在哪方,那里已经竖起了高楼住宅,再也找不出昔日的一点影子了。我深情地凝望着,努力想要分辨出往日的痕迹,终究是消逝了····我的心忽然淡淡地痛了一下,曾经不顾一切想要逃离的地方,最终却是抹不掉的记忆。
每当我再次经过那里时,我总忍不住望上一眼,再望一眼。仿佛之间,眼前又浮现了那一幕幕陌生的身影,熟悉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