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性情偏激,处事极端的人,往往对某种事物有这恐怖的认知与执着,这种态度会引领它突破世俗达到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说句不好听的,我等凡夫俗子即使倾尽全力也不可能,因为这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说“领袖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类似的大师级人物很多,比如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不少是同性恋,因为他们比女人更懂女人,或者说可以从两种性别的角度发现女性最美的地方。
关于构图——“我觉得构图不是去切割空间,而是一种很抽象、很模糊的感觉“。学院派告诉我们构图要三分法、要点线面、要黄金螺旋,然而到了大师的手上,所有的这些都不再适用了,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显然,太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师之所以能够超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对于尚未构成自己风格的普通人来说,学院派规范的构图方式能够让我们的照片看上去”不那么差“,因为我们尚未达到那种境界,就像武侠片里的太极拳——只有忘掉所有的招式才能练成。
关于审美——”太完美令人厌倦,完成度太高的照片会让人想要马上毁掉“。这也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故事情节,太多的艺术巨匠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或者不应该创造完美,所以往往即使他们即将完成一个世人看来是完美的作品时(如油画、雕塑、照片,巨匠们总是会选择摧毁,这也是一种极端心里的表现。
关于照片——“或许有些人拍照是为了留下某些记忆,但对于我而言,照片,也许就是因为想要忘记才拍的,在拍摄的瞬间,记忆会消失,我将记忆交由相机来存取,当它变成了照片,就会孕育出新的记忆来”。当对于创作的认知变得脱离大众视野时,作品的意义就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不是说“不入流,特立独行“的就是好的,就能超凡脱俗了,而是大师们的视角经常与别人不同。就像北京颐和园那个拍烂的角度,就像已然了然于胸的沙漠骆驼队摆拍,就像已然成为职业摆拍人的藏民一样,诚然这些地方产出过无数好的作品,但大师和巨匠在创造神奇后并不会再次选择这里,他们会去寻找下一个”大师视角“,真正好的作品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摄影,一定要采取与人面对面的姿态,彻底凝视对方,等彼此眼神交会后才按下快门,这是摄影的基础。诚然,那些震慑心灵的人像照片仿佛都逃不出荒木经惟这个疯子的这句话,还记得美国国家地理最著名的那张《绿眼睛的姑娘》(史蒂夫·麦凯瑞),透过照片你会感觉正在与这位阿富汗姑娘面对面交流,仿佛可以看到她正在用眼神向你诉说她的故事。
本书通篇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狂妄态度和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其实更让我愿意用变态来形容。很难想象这么一本充斥着小黄文和性器官描述的书是如何能够通过审查的,因为里面甚至还夹杂着不少裸照……资本主义国家和性开放程度较高的日本或许不以为然,但在普遍倡导内敛和“谈性色变”的天朝,就有点过于露骨了。
然而,这仍是一本值得摄影人拜读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