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人际关系之依恋

人际关系之依恋

作者: 心海船工 | 来源:发表于2022-09-14 06:26 被阅读0次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差异性的特征。从社会性的另一层面理解,个体完全脱离于社会群体之外是很难的,一是心理的归属感,二是社会分工。因此,无论从心理归属感和社会依存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中,通过社会人际交往中身体的距离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离作了基本划分。

    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中的夫妻与子女的关系,血缘关系)距离的范围大概是0到0.5公尺左右。

    朋友关系(合作伙伴)交往距离距离大约是0.5公尺到1.25公尺之间。

    社会交往(同事或一般熟悉的人)距离大概是在1.25公尺到3.5公尺之间,属于个人与他人进行一些交易、或社会互动的距离。

    公众距离的范围,在3.5公尺到7.5公尺之间,在此区域内人们互动的机会相当有限,相互之间保持身体"远离″的状态。

    这个划分是居于社会人际交往中,个体之间身体间距的一种基本定义。也基本上可以从个体之间的正常交往距离判断其心理距离。

    从人本主义学派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对人的需要的划分,对人的归属感与爱的需要来看,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从心理需求层面来说,归属感也是个体与群体的身份界定,在安全感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

    人际交往中的相互需要,相互依存和社会支持度,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共同性,更需要心理上的彼此信赖和认同。除了物质基础的交汇,也有心理情感的彼此融合与支持。基于稳定、安全的社会交往和心理情感的抚慰、支持的需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认为,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个体以感情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以心理情感需要来衡量的,而且是个体之间在人际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

    依恋本是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亲子关系)之间,产生的的一种特殊情感和心理纽带关系。然而,在人际社会交往中,因个体心理情感需求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结果,与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类型(心理依赖和对亲密关系的融入度)分不开,按照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来说,个体的成长经历(情感满足的记忆)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不仅与个体人格特质(基于遗传和环境)相关,跟个体的幼年心理抚养也直接相关。

    所以,人际关系中的依存度,也就是人际吸引与排斥,心理情感的亲疏关系,心理距离的一个指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际关系之依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fh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