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里面谈到了一点:家长与老师理想的合作关系。
在孩子成长上,家长和老师应该是统一战线,相互支持,共同为了孩子的成长而站在一起。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中,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不是合作,而形成了对立关系,众多因素引起这一变化,但是在孩子成长中,老师和家长对其影响重大,所以两者关系融洽才会更好促进孩子成长。
这本书中提到,从家长的角度:
先谈孩子的优点再谈问题。每个父母一辈子都辛苦为这个家庭,为了自己的孩子,谁都希望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是对自己孩子的赞扬,面子上心理上多高兴。
所以,我们都会先谈孩子的优点,而且每个孩子都是有优点的,我们需要发现。
谈到孩子问题时,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列举孩子的不足之处。比如孩子比较认真学习,但是作业慢,成绩不出,方法不得当。
讲述孩子在学校已经做过的事,再告诉该怎么做好。
比如孩子数学总计算错,纠正演抄习惯后有所进步。
然后,需要我们双方一起制定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追踪。
比如演抄的习惯,双方都督促,只抓演抄的习惯,一个月后看看效果。
在这个上面,往往会在跟踪上出现问题,就是对于这个改进没有持久的做跟踪,没有真正让孩子养成工整演抄的习惯。
对于家长,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成长问题对于其他家长的私生活不要谈及。
从老师角度:
先描述好的方面,理由同上,任何人都需要被肯定。
然后,描述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现在的座位看不清黑板,孩子的这个知识掌握的不好。
尽量交流相关信息,不要保守信息。
这是什么意思呢?孩子要有成长必须双方沟通交流到位,不能老师这边没有告诉家长孩子的实际表现,也不能家长这边隐藏信息或者给出不确定的信息。
比如一起制定计划督促,不能只说可以,还好。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措施。
讲述在家里孩子已做的事情,比如纠正演抄的习惯。孩子在家里都是用演变本工整的演抄,是好好演抄还是没有演抄本。
老师在学校监督不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家长在学校监督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相互交流信息,信息透明,这样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让问题尽早得到解决,而不是问题隐藏着,最后爆发。
不管是老师的计划需要家长的帮助还是家长的计划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方面我们都需要帮助计划落地执行,不能走马观花。
执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再在一起沟通交流。孩子成长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去解决。
问题出现,不能相互埋怨职责,带着情绪和个人感情色彩去沟通,那样是没有结果的。
所以我们都是共同为了孩子的成长,要摒弃各自的情绪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客观事实来说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