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需要管理
有许多朋友问:
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没有间断学习,也考了很多证书上了很多培训班,经常跟人探讨学习方法、画思维导图、用印象笔记等很牛的工具。
我还参加了许多读书会,微信关注了罗辑思维、李笑来等大咖的公众号什么的,但为什么感觉还是长进不大,分析和思考能力不高,有任务的时候还是做的不好?
可能很多人搞错了,陷入了学习的陷阱。
真正的长进需要学习,但没有一个专家和高手仅仅靠学习能成为专家。
本质上讲,掌握一个东西离不开去实践、去做,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也才能真正明白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换句话说:干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终极武器,而读书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但许多人却本末倒置了!
徐半尺
著名书画鉴定大家、画家徐邦达有一个外号叫“徐半尺”。1991年徐邦达应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去鉴定书画,当对方打开一个卷轴时,几乎只用展开半尺左右,就可以辨真伪,因此就有了“徐半尺”的雅号。他的弟子则认为更应称呼他为“徐一寸”,因为书画卷往往展开寸许,徐邦达便已知真伪。
其实徐老在不到三十岁就成名的故事脍炙人口,他扭转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被乾隆认为是真迹、题写了四十多段诗跋的,实际上是明末清初临摹的副本,而被乾隆帝御笔题为赝品的,才是真迹。
这种神一般的绝技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方面得益于徐老关于书画领域大海般的知识积累:几十年前在哪儿见到过的书画,几十年后再见时,徐邦达依然记忆犹新。有人认为这种非凡的记忆力是天赋,可他自己认为“只在用心”。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资料烂熟于心,才有古书画作品过目不忘,鉴定时的得心应手。
海量知识积累来自于他对于书画的热爱,他的夫人滕芳回忆,“我们常说爱到入骨三分,但是徐邦达对艺术是爱到入骨两百分,甚至连做梦都离不开字画。”
但是否有这么多关于书画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徐老这样的大家?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见徐邦达三次,每次问他同一个问题:鉴定真伪的关键是什么?徐邦达每次都回答:经常看真迹。
“经常看真迹”将大部分人的努力之路给堵死了,为什么,因为在现今的环境下,普通人的根本没有机会看到真迹。随着现在技术的发达,许多人整理提炼资料的能力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超出徐老他们那个交代的资料积累和整合,但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大规模去接触。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让自己变厉害的方式,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想努力,但是你会发现努力没有结果,我们需要一个目标,方向,需要一个能够带领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