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外甥女来我家的第四天,我有幸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
姐带着两个孩子到我家,住的这几天,我渐渐的了解她们的性格。小的3岁,较为调皮;大的8岁,遇事喜欢独自生闷气,不与人说。
今天上午,大点的外甥女又开始生闷气,原因在于读了3天的音标,还是不会。她妈妈叫她读出声来,不听,只是盯住音标发呆。
我看到这幅场景,赶紧劝说我姐,孩子她还没有接触过英语,不想学就不要逼她,省的以后在学校里面对英语不感兴趣。
姐听了我的话,想着确实有这个可能,就告诉她,不想学的话,可以去和妹妹一起看电视。
外甥女不回答,依旧盯着纸发呆,像是没有听到一样。
这一幕,深深的刺痛我的心。婴儿时期的孩子,大多都很阳光开朗。然而,随着和外界接触的越多,这份童真就变得越少。
许多孩子都是这样,问什么,不回答。究其根本,压力。父母无意识的举止言语中给他们带来压力,积少成多。最终,孩子选择了沉默。
平日里,大外甥女和其他的人玩耍的时候,话也很多,可是总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沉默寡言”,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有这种情况。
01 交流的时机方式不对,爱不能流动。
通过观察,我发现,每次她妈妈管教她的时机,都是选在她犯错之后。其后的表现可想而知,她坐在那里发呆,别人搭理她,她也不回应。
再往后,等自己“痊愈”,又开始新一轮的“犯错”之旅。不做交流,谁也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告诉姐姐,在大外甥女生闷气时,管教她的效果很差,教育她的时机选错了。
假设,能在在孩子玩的很开心时,给她们上一堂生动的课,效果会不会好很多?或者,在孩子犯错后,能够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好坏,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方式如何?
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更多的是感受到爱。
我告诉她,在两个外甥女一起玩闹的时候,可以告诉她们,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果然,在大外甥女情绪稳定后,姐姐尝试着心平气和的去跟她交流,效果果然要好很多。
有时候,当别人犯错误后,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去批评她们。却很少去想过,如果自己能够在平时告诉她们,做这事后,会有什么影响。也很少在事发后告诉她们,这事给她的启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即刻批评,很少经过思考。
孩子犯错无法避免,应当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这样的话,就能够极大的提高和孩子的的交流效率。
02爱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一天,他正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割草机割草。当他准备教孩子如何在尽头把割草机掉头时,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
大卫回头发现发生的事之后,他开始失控了。大卫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力才弄出那些令邻居们羡慕的花圃,大约有2尺宽已被夷为平地!当他开始对儿子提高音量之后,妻子很快地走到他身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大卫,请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妻子的提醒,大卫那种对孩子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以后再也不敢跟爸爸学东西啦。而牢记“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后,对孩子教育时,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批评,能够更好的去改变。
海伦·凯勒既盲又聋又哑,小时候性格极其暴躁。若是没有等到苏利文小姐,就被家人无情的抛弃,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因为爱,所以不在乎身体的缺陷,最终等到了奇迹的发生。
爱孩子,所以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变得优秀。但也要牢记,“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03 爱是可以传染的
以固有的思维来看,爸妈在孩子犯错的瞬间,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下意识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不小心的话,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挫伤孩子的信心。
更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会逐渐的改变。
我们需要明白,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会收到父母的影响。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
妈妈和儿子坐在公交车上,途中上来一位老爷爷,妈妈连忙起身让座。过了一会儿,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上车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儿子跳下座位说:“阿姨,您坐这吧!”看着小婴儿扑闪的眼睛,母子俩会心地笑了。
爱是能够传染的。教育好孩子,重要的不是讲自己认为的大道理,而是为孩子做榜样。无需言语,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孩子怕,则不会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当一个亦师亦友,岂不是比单纯的教导要好很多。
睿智的父母,就能够培养出聪慧的子女。因为他们懂得,言传身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以爱之名,行爱之事。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