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4 文/琴音
01
“匡,我可以借一下你的语文书吗?我的语文书忘记带回来了。”妞在打电话给她的同学。同学与我们同一个小区 。
“那你可以来我家玩吗?顺便把语文书带给我?”妞又说。
“妈妈,我把语文第一课课文和生字词都拍下来了,然后也发到你和我的微信去了。我用我的手机录音,完成每天的朗读打卡,妈妈你的手机就借我看哈。”
周五放学,妞忘带了语文书回家。回来后她就开始自己默默地处理此事。而我就是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她“忙活”静静地听着她“折腾”。直到妞处理完毕后告诉我此事。
周一早上一大早,红色暴雨预警讯号发布了。学校正式停课一天。
大概9:30我听到她和另一同学微信语音聊。“你把语文书第二课的课文和生字词拍了发给我吧……!”估计是老师布置了新的作业。
02
看着妞淡淡定定地处理事情,完全没有沮丧之意,没有抱怨,没有指责,没有慌乱,没有害怕。她懂得“求助”,懂得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很是欣慰。
正如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Satir的经典语录: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因应(看待)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是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她会无法避免地遇到大大小小的高矮不一的人生栏杆。作为父母的我,永远没有办法帮助孩子多吃一口饭,代替孩子多走一里路。人生就是马拉松。每一步每一个冲刺点都得她自己去完成去面对。我能做的就是在后面默默的关注着支持着她,做好一个陪伴者做好一个支持者的角色。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处理好她人生的每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宝贝,需要帮助吗?如果需要帮助,请说。爸爸妈妈在。需不需要帮助取决于她本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到她相信的力量,给到她选择的自由,尊重她的每一个选择。
03
“妈妈,我不会。”
“妈妈,这个怎么弄?”
“爸爸,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你可以教教我吗?”
“妈妈,我不懂……”
开始她也会依赖帮助,依赖是基于对父母的信任。我们往往回应她的也是信任。
哦!要不你先试试看吧!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你看你上次做的那个手工就超赞,你看上次那道难题你都可以独立做出来了……试试看,你可以的。
不会,不懂,不知道,做不到,做不好……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不会,不懂,不知道,做不到,做不好……”才是真正的问题。
当孩子说,“我不会,我不懂,我不知道,我做不到,我做不好……”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我们又是如何给孩子树立规则呢?我们是怎么样跟孩子互动的?我们又是怎么样引领孩子的?我们的情绪稳定吗?我们的应对方式会引起孩子的不安吗?我们是肯定激励鼓励孩子,还是全盘打压否定孩子的自我价值?……
04
家应该是一个可以找到理解与支撑的爱的港湾,家应该是安全的,家应该是接纳的包容的,家应该是放松的,家应该是乐观的。
曾经我在不同的家庭里看到了一样的案例,不一样的父母不一样的做法,呈现状态不一样的孩子。
我去做客,有不同的做客经历。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会很主动很热情地去倒茶。尤其是幼童和低中年级的孩子。有些孩子会不小心打翻了杯子。通常我会遇到两种不同的状况。有的通常会引发家长的说教或训斥,“你能不能小心一点?”“怎么这么小的一件事都做不好?”然后孩子的脸就拉长了,想哭又不敢哭。不过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这样说,“有没有被烫到?去吧,重新再倒一杯水来!然后你拿抹布把水擦干哈。”有的父母还会对小一点的孩子加一句,说,“你刚才因为没有用双手端着杯子,才会打翻的。”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父母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机会——做孩子背后的教练,激发孩子引领孩子如何做得更好。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让孩子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
我们要的就是一个: 遇事,不害怕不恐惧不逃避不指责不抱怨的孩子。我们都期待我们的孩子是一个:遇事不怕事,遇事懂得如何建设性去处事的孩子。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处事的方式处事的原则,则基于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每一个人天生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你是,我是,他是,大家都是。孩子亦然。
作者介绍:(琴音)
爱,自然,生命力体系导师;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早期儿童教育指导师;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小学高级教师;萨提亚心理咨询师;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人生信条是:助人者自助!助人者天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