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谓,有所不为
使命感这一层,为了谁,为什么,是我跟别人的关系。有关孩子价值感有哪些不能违背呢?我好,你好,世界好。如果伤害了任何一方,那这件事就不可为。
从小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所以虽然孩子长了一个大高个,力气也很大,但是从不主动攻击别人,在同学中是善良,维护弱小的形象。对于小动物,也特别有爱心。平时看到抖音小视频里面那些欺凌弱小的行径也会义愤填膺。善恶感,自律性都是不错的。所以特别愤怒的时候也说一些“狠话”,但仅限于泄愤。
身份层。我是谁,我要拥有怎样的人生?
自信心属于身份层的认知。相对而言,善良,正直是我们提倡的认定。有道德,优秀则带有评价性,尤其是优秀,是比较而来,是属于少数人的,是排他的。
昨天我们写了孩子的十个优点,优点是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但是优秀让我想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偏偏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在鼓励优秀,这也是生存法则。
在这方面,孩子好像更喜欢是处在中游的角色,竞争之心比较少。她似乎有着被比较之后的挫败感。会关注优秀,有感觉到自己距离优秀的距离,感觉无力。
我自己在写出孩子的优点时,虽然很感鼓舞,但是发到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说自己的孩子都找不出优点时,我的回馈是,要用放大镜看。言外之意是,优点微不足道,当然也没可能发展成特长,距离优秀很大距离。自省对于优秀,依旧有执念,这可能是从小教育环境的影响。
今天看了连叔的文章,一个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凤凰男”,有房有车,有幸福的家庭,但是依旧自卑,依旧有教育孩子的困惑。可以说,一个人完善自己,或者委屈自己,都还好,但是涉及孩子,所有的脆弱无处可藏。连叔的回答他说,你已经足够好。其实一个人,活出自己,才可以处理好与周围的关系。那么所有的特点也罢,优点也罢,首先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
上三层是人生的顶层设计。因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基本上涵盖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
每个人都有三条命,性命,生命(身份层精彩),使命(使他人的生命精彩)。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已经做了价值选择。当一个人形成特定的人生观的时候,他的价值观就不同了。
上三层对人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下三层是人生的支撑点。
下三层的核心是行为。你是在什么环境下的行为,想要采取某个行为,需要能力作为支撑。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偏重于能力的形成,于是就强调他的行为就怎样,其实是上三层,就是指挥着我们的行为。
但是当我们只关注上三层,忽略了下三层,就把孩子培养成空想家(此处,我觉得自己具有空想家潜质)。
言传身教。似乎我认为上三层的影响是必然的,反而因为自己的短板过多的强调了下三层。所以这里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很重要的。
对上三层,下三层的理解,让我对对引领孩子有了一些,并且欣喜的发现,其实那些焦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本身具备了很多,那么水到渠成也是自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