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心里有事,常常恨不得半夜睁着一双大眼珠子不睡觉也得把事情想通,有时候,头脑可以会允许和坚持,但是身体会诚实地反应出来,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透支精力,结果事不一定能想明白,身体反而陷入恶性循环里。
所以,古人云:“事缓则圆。”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个缓里包含了准备和时机。当想一件事情比较费力还没有找到答案时,可能是化解的时机未到,明白了这点以后,在大原则上就不容易钻牛角尖和撞南墙,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上会意识到要加以重视,先做好准备。
或许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到孔老夫子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就像选房子,从一开始选时,对地理格局一窍不通,搁置不选了,房子落价了,到再因为刚需继续看房子,依然不懂如何选,通过查资料再去对照,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个房子是完全符合好的格局要求的。
现代的楼房,比较偏重找噱头在广告宣传价位上,但是在格局上常常不是缺角就是布局不太合理,不合常规的方位之道。
倘若还是为了刚需买房,那么必然要接着找,只是想遇到好的地理格局的房子,除了学买房的技巧知识和策略准备,剩下的也要看缘分和时机了。
人的一生看似有很多阶段,实际上能充分利用的时间相对来说是不太多的。
幼年时不懂事,青少年时会探索和犯错,集中利用的时间是在中青年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会稍微稳重和成熟一些,精力也旺盛很多,但是还要一边走一边补上原先落下的成长课题,所以也并不太会一路很顺畅。到了暮年,身心更会力不从心。
想起之前在文章如何理解 《诗经》里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里说到南怀瑾老先生对修行的看法: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由此思考,修行其实也是在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因为严格检查和反省自己才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减少犯错和改错的成本,然后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有句话是:“严师出高徒。”,生活中如果能遇到严师,那是很有福的事情,因为他可能会让你接触到自己从未到达过的境界。不过不管怎么样,首先还得自己做好自己的严师。
对自己严格不是拘泥于形式,不是天天废寝忘食,把身体弄垮了才是有多严于律己,它也许是是内心时常保持觉知的状态,对待事情能及时转念,不迷失与放纵,是认真地把一件事最好的水平。
生命很可贵,虽然人最终都要失去它,就像一部戏总会落幕。但是只要活着,就要完整地把这部戏演好,最后有尊严地谢幕。
尊严,不是在于外界有多少掌声或者评论声,而是心里对自己有一个交代。正如《道德经》里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961977f788f1a6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