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作者: 曳思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16:31 被阅读54次

    正在消逝的农村

    ——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都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用来形容这个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再合适不过,城市里无论道路、建筑等等表象形态还是商业、教育等无形资本更新速度远超于农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如何认识这一切?每每回到家,总有些东西触动到我的敏感的神经,写下这些表象的同时也想洞悉一些规律和本质,和广大的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求学的年轻人共同探讨属于我们的方法论。

    图片来自陈帆

    首先我们从具体数据来感受一下“城市”和“农村”两个名词,有一种观点叫“无论你是谁,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


    作者:三种不同的红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519364/answer/4619463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那次普查结果表明,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共有总人口6.019亿人,除去台湾省、华侨及留学生后,大陆人口共5.826亿。在这五亿多人口中,其中城镇人口0.7725亿,农村人口5.0534亿。

    也就是说,1953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仅仅占13.26%,而农村人口占86.74%。

    2010年,中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亿,其中城镇人口6.6557亿,占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6.7415,占总人口的50.32%。

    也就是说,从1957到2010,共57年时间中,中国城镇人口从7千万增加到了6亿6千万,约增加了6亿,增长率是761%。而农村人口则仅仅增加了1.7亿,增长率只有33%。

    那么,是城市人都喜欢生孩子,而农村人不生孩子吗?当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情况其实恰恰相反,农村人的生育愿望和生育率都比城市要高得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农村人口基数那么大,而且生育率又高,那么多的农村人口都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几乎全部都进了城市了,所以区区57年间,中国城镇人口才会有如此爆炸式的增长。

    所以,现在的中国城市人往上数三代,的的确确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这话一点都没错。

    PS:到2017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1347亿人,而农村常住人口5.7661亿人,城镇居民占总人口比率已经达到58.52%,而农村人口则比2010年减少9754万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我们大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曾经是一个农村中的国家,但中国农村正在以一定的速度消逝。

    不妨先以我为个例来进行对照。我是湖北省宜昌市某集镇的一名95后学生,今年即将毕业。每半年回一次家,“近乡情怯”“有家难回”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真真正正地体会到“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种感情来自于上大学后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首先在知识层面打开另一扇窗,《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两门必修课。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比如城乡之间生活的差异:城市交通便利(自驾、地铁、公交、的士、共享单车电动车甚至共享汽车,在一线城市想去哪里非常便利)、医疗卫生条件发达(大病在小地方根本不会接受病人治疗,大医院设施更全面精准)、文教娱乐多样化(没事可以去逛逛商圈、年轻人热爱的电影、KTV、酒吧、民宿、咖啡厅、公园、健身房等等一应俱全)、新事物更新迭代周期短(武汉每天不一样、从上大学之初自己买车骑到全国共享单车电动车遍地开花,在资本的带动下新事物不断涌现满足城市人的生活)、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深圳的地铁永远想象不到的拥挤、夜晚的一线城市仍然灯火通明)等等,而农村交通不便(如果在中国偏西部的山区从村里去一趟小镇开车都要至少半个小时)、购物需求难以满足(小县城最大的购物地点就是步行街,商品虽说都有但高档商品急缺,很多实体店都面临顾客只逛不买的困境)、医疗卫生落后(农村的老年人都是小时候种田熬过来的人,他们身上的伤病在小地方的医院只能“治”很难“愈”,最后因为不能及时拥有最好的治疗而拖延到离世)、某些陋习根深蒂固(有些地区的农村欠缺普及两性知识,出现未婚先孕、近亲结婚,这些年轻人为了挣钱外出打工,最后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娱乐活动单一(因为以上种种不便因素,农村的小孩最大的玩具就是手机,最好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打游戏,这往往导致农村孩子在社交中的孤僻和不善言谈;成年人则打麻将、唠嗑闲话,很少有人有意识去锻炼身体)、人居环境安稳和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物质的匮乏,大家忙完手头的农活或者小商铺就去寻找最安逸的娱乐方式追剧打麻将了,以各自的社交范围为半径开展活动,再大也达不到哪里去),不光书本里大学教授们用自己的研究一一列举过这些现象,我们大多数现在在城市读书家在农村的学生都有体会过。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大学课堂的书本知识第一次醍醐灌顶地将我从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无知的幼稚鬼砥砺成一个必须提醒自己不断跳出这些坑的对抗者。最可怕的是你身处这样的环境还不自知,用“知足常乐”来降低对生活的要求和期待,“阶级固化”“贫富差距”这是你需要认识到的,即使不去打破,也要对此有思考。这里列举两个互为对照的有趣的纪录片——《公主我最大》vs《乡村里的中国》。

    《公主我最大》
    《乡村里的中国》

    前者聚焦年轻多金、兼具美貌及财富的中国女富二代真人秀,真实追踪女富二代在加拿大的生活,揭开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点滴。后者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两种形态的生活,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各有酸甜苦辣,幸福和心酸都在荧幕前呈现。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是不同的,去看一看这两个纪录片,去你心里寻找答案。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另外冲击到我的是去外国旅游和学习,发现和认识到自身的平凡。大学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在踏访中国千山万水之时,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也沉思城市进化的脚步;我在踏出国门探索国外文化的魅力时,也反观我国的先进与落后,看到另一种生存图景、生活派系。当我在美国某私立大学交流学习时,接触到一些从高中、本科阶段过来上学的中国学生,也有一些早已移民到美国。他们并不只是简单的如同他们自己所宣称的那样“镀金”回国,而是真正想学习更先进的文明和知识,比如我所见到的一个实验室,该博士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亲手打造,为了做一个项目研究,每天自律到timeline上每一件事都要严格管理落实。还有学生为了拓宽知识面,在大学期间多次考试转校、把美国各州各名校都体验一番。更有一位学长用年度计划和年度报告来规范自己的生活,比如每周训练英语演讲能力、少买名贵衣服生活节俭、每年支教几次,而且说到做到。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在农村,父母们一贯以成绩为王,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并不那么关注,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而以成绩为导向的农村学子真正融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学校单一的评判标准掩盖了许多立体的差距,那些差距一直存在,只是被忽视了。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当我从书本和实践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会有些痛苦,痛苦并不是因为我的父母不是富豪,我不能从一出生就享受有钱人的生活,痛苦来自于我发现了自己的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相信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已经具备了对于原生家庭的批判性思维,开始对一些外在的眼光和声音说不。比如,在我家,我从小就学会听爸妈的话,总觉得爸妈赚钱很辛苦,生病了不告诉他们藏在心里,眼镜片该换了忍一忍还能凑合,我偶尔大胆在父母面前提出要学习XX东西的想法,父母一句反对的话立刻可以让希望的微光熄灭,久而久之连想要反弹的心思都被磨灭了,后来在家庭及学校大环境的驱使下一心只想读书学习快快长大,这实际上源自于一种错误的心理。很多人,前半生为父母活,后半生为孩子活,这一辈子就没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活过。更可悲的是这被作为一种美德讴歌,代代周而复始。其实,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每一代人对自己负责,活出自己的幸福和精彩。除了作为子女、父母的身份外,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自己。

    这一切的生活体验告诉我,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它虽然不决定你将来能赚多少钱、买多少套房产,但它影响你的格局和视野,心胸和高度。乡村的环境虽宁静安详,但难以掩盖的是它宁静的外表下中国即将面临的高度城市化。乡村人涌向城市,给城市生存空间带来挤压,同时也带来人口和市场。乡村成为地广人稀的空壳,渐渐地农业不得不走向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城市化是大趋势,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只能顺流而上,若违背趋势有可能自取灭亡。

    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除了像这样以我为个例作为参照,置身其中的观察。我们可以跳出来以更高视角看看农村的现状。现在去农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即使集镇上也是鲜有几户开张做生意的,服装店、百货店、五金杂货铺、餐馆还勉强维持惨淡生意,街上没多少年轻人。大部分都是50后、60后老年人在家种田、养鱼、种植果蔬维持生活,并且把孙子孙女留在家里就近上学,70后、80后中有一部分外出打工,有一部分在家做点小买卖,90后几乎全都在城市工作鲜少回家。这样一来,农村根本没有什么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生意也做不到多发达,经济持续冷淡。尤其在发生自然灾害收成不好的时候,农村人只好收紧钱袋子减少消费。如果放眼向未来看20年,70后的父辈们即将过完他们的一生,人生最后的二三十年里,他们的长辈会离开,80后90后00后甚至10后都会在县及以上城市落地发展,70后会不会是下一批空巢老人?这样的预想,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如果不愿我们的父辈,在孤独中老去,那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用自己的能力在城市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并且把尽力生存变成生活。

    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性曾说,生活不负责用美丽取悦你,它只负责用磨难教导你。那些从容和宽厚,都是摔出来的。

    希望无论身处何地,心存感恩、心存善良,不断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在消逝的农村――95后女大学生回乡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wx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