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军
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可总是有那么多人看不清,甚至不承认,总喜欢不可为而为之。
就比如死亡,你不知道它会在哪一刻突然来临,结果就有人为了逃避它,每一天都过得战战兢兢,把“活”和“死”搞得雷同。就比如对有些人的徒劳改变,总有人不甘心,穷尽一生执着投入,结果至死也未能改变别人半分。就比如教育孩子,明明是一朵牵牛花,你却硬想把她培养成牡丹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最后希望落空。
喜欢勉强,不承认现实,放不开自己,又放不下别人,对幻象太执着,这是许多人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与财富无关,与年龄无关,甚至与经历也无关,只与智慧有关。说到底,是缺乏一颗智慧、通达、自知、包容的灵魂。人生,若摒弃了心的自我枷锁,其实并没那么多格外的痛苦和沉重。
人活着,要学会分辨,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人和人做事情,很多表面上看起来一样,实际目的并不相同。就比如有人当官,是想济世一方;有人当官,是为了发财;有人当官,是为了掌控别人的命运。写文字也是一样。有人写文字,是为了宣泄;有人写文字,是为了矫情;有人写文字,是为了虚荣;有的人写文字,是为了捞取资本。我写文字是因为一个字:痛。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考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再重复一遍我们自命不凡、实则普通无比的人生?我们对人生成功的评价,不应该就一个标准,哪怕大多数人对这个标准都随波逐流地认同。不应该的原因是,我们只有这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只有一个人生,他(她)就应当与众不同。有的孩子很聪明,天生适合学习;有的孩子也很聪明,但天生不适合学习。不适合学习,并不就等于人生就一定不成功。聪明和聪明之间,在生存能力这一点上,并没有天壤之别的不同。有的孩子开窍早,在爱的糖水中浸泡时就已经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孩子开窍晚,只有在经历了一定的挫折和苦难后,方才会醒悟学习能更有效地改变人生的作用。每个生命,在自己的努力范围内,都有权作出跟自己年龄相称的选择,而相应地,他们也应当承担这种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代价,本身就是成长的一种成本。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不忘初心。其实在人生的很多事情上,这句话都同样适用。什么是初心?就是你当初要做这件事情的初衷。就比如婚姻的产生,是因为两个人心心相印,在乎彼此,无论以后的生活中再添什么人,婚姻因你们两人而产生,你们两人就一直是这个家庭的核心,是这个家庭存在的最大意义。而事实上,有多少夫妻,过着过着就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对方,眼睛里只剩下对孩子盲目无边的责任。而这责任,又常常带着义务捆绑,带着自以为是的自信。日子明明可以过得满园花香,却过成遍地荆棘,到处是坑。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却左右了生活的全部。对自己太无情,对他人太刻薄。遗弃了生活的初心,只剩下人趋亦趋的惯性。又是何必?
当然,我并不是号召我们做不负责任的父母,对孩子放养,不管不问。而是说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一定不要把孩子当成不能输的全能和天才来奢望,一定不要把家长的责任放大到无限来要求。要知道,希望越大,失望往往也就越深。把自己的责任和孩子的承受力都放大和要求到无限,是一种超额负担,是一种残忍,往往会变成生命一种得不偿失的难以承受之重。接受现实,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着眼长远,或许是当父母的更明智的选择。培养孩子,在过程中尽力即可,不必非以结果论英雄。
毫无疑问,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最诚挚、最不容置疑的一种感情。这种爱,怎么歌颂都不为过。但怎么去爱、爱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却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现在的孩子普遍不缺爱、不缺物质,缺的是苦难,缺的是挫折,缺的是深刻的精神体验。而这些,很大程度上在当下已成了稀缺品。成了父母最吝啬给、学校最不敢给、孩子们成长又最需要的东西。我们总希望孩子们吃最少的苦,又能写出最深刻的文章。这种逻辑上的自我矛盾和荒谬,又有几人明白?
都说如今的年轻人太脆弱,思想一代比一代肤浅,越来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真心想对自己的孩子好,不想重蹈覆辙,不想让孩子成长为脆弱、肤浅的一代,那就不如把挫折和苦难的机会还给孩子们吧。谁说苦难和挫折只会把他们压倒,而不是会激起他们抗争?谁敢说苦难教育、挫折教育,未来不会成为一门热门的人生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