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校上直播课的要求,让我们享受了从教以来从没有过的“朝九晚五”待遇,上下班时间不慌不忙,足够我搭公交来回。
出小区,步行百来步便是公交站,闲适地等公交慢悠悠地开来。上车,看阳光透过窗照进车来,洒在前面座位上那姑娘的头发上。
车身摇晃间,习惯性地坐在最后排的我,看着每个站台上人们上上下下,总是会想:他(她)是谁,他(她)要去哪,他(她)也会是某个家庭不可或缺之人,他(她)又会是谁永远的牵挂……
今天就这样坐了两个来回,下午回家的车上,看到这两三年来,这条路上风景的变化,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那种自己仿佛是抽离于这一切的旁观者视角感,又冒了出来。
是“离群”太久了吧!
不喜应酬,不喜热闹,想起前晚的聚会,见到老同学,心里是开心的;但当他们闹酒至喧嚣之时,整晚喝着茶水的我,竟有种气紧的窒息感。越发喜静了!
写到这里,觉得有点好笑。
那些自己曾觥筹交错、游刃有余的场景还仿若昨日,短短四年,心性竟变了很大一部分。
也是好事,前日看书,看到一句:
人能够终身保有和享受内心的平静,是幸事。
深以为然。
心绪平静之时,看待事情的角度比较客观,不惊、不怖,坦然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无论人、事,走的不追,来的不推,反而常感觉自己备受幸运之神的眷顾。
平静自有张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不遗世但独立,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常常有那种“旁观的抽离”感吧。
今日阅读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第60——97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