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容易忽视的。正如不像老外那样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我爱你”一样,我们通常很难向他人坦露自己的情绪。
父母们常常可能有耐心地/慢慢地教授孩子学步、数数,但却很容易将孩子哭闹、胆怯等情绪表达/行为贴上“不好”的标签,以为通过一两次说教/示范,就能一下子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并指望孩子立马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遗憾的是,这根本不符合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大脑情绪管理/应对机制成熟的常识。因为我们很多父母压根儿没意识到在情绪管理中,本来就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自然规律。
此书的作者朱芳宜,从情绪&应对的角度入手,描述了孩子在婴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常见的/阶段性情绪表现,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通过举例说明孩子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情绪表现,包括应对外部行为(父母/老人/玩伴)的不同情绪表现,指出了成年人特别是父母所应采取的与孩子共情的有效方式(正例&反例行为)。
其核心点在于,父母首先能允许孩子出现我们“所认为的不好行为”,那种行为可能是哭闹、喊叫、打滚、打人等不礼貌行为,也可能是哭泣、胆怯、磨蹭等不招人喜欢的软弱行为。
然后,在此基础上,父母通过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进而识别出孩子产生此类行为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出现长时间/高频次的情绪行为,意味着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照,而情绪失控行为只是孩子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已。
最后,父母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行为中,认真解读孩子的需求,有可能只是一句“爱你”的话语或者“充满爱”的拥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底,父母如果能够做好自己的内心功课,觉察/关照好自己的感受/情绪,感同身受,加上对于孩子情绪及其所在年龄阶段的大脑学习/反应过程规律的足够了解,经过不断尝试练习,自然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这些看似棘手的情绪行为问题。
推荐受困于跟孩子无法沟通的父母,以及那些无法解决孩子情绪问题的父母阅读噢。
网友评论